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左传》杜预注、孔颖达疏,以及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竹添光鸿《左传会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左传》重要文献在训释、校勘中存在的疑误之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辨。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助研讨。  相似文献   

2.
裴骃《史记集解》保存了数目可观的汉魏古注,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它最早大规模引用了《左传》杜预注,因此,《史记集解》对于研究早期杜注的接受乃至杜注的校勘都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考校可知,裴骃所引杜预注既有《春秋经传集解》,又包括杜氏的《春秋释例》,这些内容对于校勘中古史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遂寞姜氏于城颍《隐公元年·传》:"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其中"寘"字,杜预无注。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寘,之豉反,置也。"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之为幽。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①:"寘,音义同‘置’"。其《春秋左传词典》则径云:"寘,放置、安放:遂寘姜氏于城颍。" 按:《会笺》之说虽有思致,然未必能得传文本旨。杨伯峻先生据陆氏《释文》,谓"寘"音义同置,原本不误,然释为放  相似文献   

4.
华海燕 《图书馆杂志》2015,(2):108-112,73
《左传》自产生以来,就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历代注疏点评研究者不可胜数。本文拟对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春秋左传评林测义》三十卷之版本进行考证,考察其存藏现状,并对一些讹误进行辨证。重点比较其与穆文熙《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评点本,凌稚隆《春秋左传注评测义》七十卷本之间的异同,最后确定凌稚隆《春秋左传评林测义》三十卷本的版本。  相似文献   

5.
从杜注的遭遇看乾嘉汉学的学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汉学宗汉儒旧训,在清代春秋左传学领域对杜注无休止的攻伐不仅仅是由于汉注和杜注的对立,也是学术规范的对立所致.<左传>杜注尚"简",引文不注出处,与清代乾嘉汉学所树立的学术规范相悖.从杜注的遭遇可以反映出清代学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影印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者常备的重要文献,其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更是研究相关文化史实的必备之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中华书局影印之阮刻本为底本,出版了《十三经注疏》的标点本,并以简繁两种字体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印行,为研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其中的《春秋左传正义》存在诸多不当之处,现予以考校以资研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玄中记》是地理博物志怪的代表作品,东晋郭璞编撰.此书文化价值虽高,然原帙亡佚多时.元代陶宗仪《说郛》,清代茆泮林《十种古逸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爽《汉学堂丛书》、叶德辉《郋园先生全书》,以及近代鲁迅《古小说钩沉》,大多从古注、笔记、类书等不同文献中钩沉补阙,创获颇多.笔者试图考察、比较上述六家辑本,以便在探讨特征、判其优劣的基础上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8.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辑佚》辑录宋人诗话32种、附录3种,为我们研究宋代诗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用力甚勤,功德无量。然而其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1.有些诗话未作辑佚,如《百家诗话》、《叠山诗话》、《三山居士诗话》。 2.已辑诗话中仍有不少条目漏辑。 3.已辑诗话中有些条目内容不全,未能收集到更全的条目。如《蔡宽夫诗话》73条"此心非是爱轻肥"下,应据《诗林广记》后集9补"此诗乃乖崖始及第赋以寄傅霖也"。《古今诗话》413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0.
专门将《左传》礼文与"三礼"比较者:陈汉章先生《〈周礼〉行于春秋时证》辑证52例,刘师培先生《〈周礼〉〈左传〉相通考》辑证19例,许子滨先生《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年代》辑证35例关于《左传》与《仪礼》聘礼相合的例子。而关于《左传》礼制与《礼记》的比较,目前还未见到。"三礼"有合有不合,《左传》礼文与"三礼"皆合者24例,皆不合者9例;《左传》礼文与《周礼》相合者78例,与《仪礼》相合者40例,与《礼记》相合者42例;且《礼记》所记,为《周礼》《仪礼》二礼所阙者,恰与《左传》礼制相符。以甲骨文、金文相参证,可知所合者,盖《周官》典章;所不合者,盖诸侯国百年之变革。  相似文献   

11.
董增龄所著《国语正义》文献价值巨大,在辑补三国时期已经亡佚的古注旧注,征引汉代郑众、贾逵等人的论说旧诂,校勘《国语韦昭注》的字句字词,订正历代文献传抄的失误不足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有关伏生《尚书大传》的四篇校读札记,所校以清人陈寿祺辑本为底本,结合其辑佚来源文献,并比对皮锡瑞、王闽运等重要往来,以定其是非。四则札记第一则论证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周传·洛诰》中"伋然渊其志"之"伋然"当为"饭然"之误,第二则订正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唐传》郑玄注之错文,涉及汉儒对"六宗"之解释。第三则是对《尚书大传·殷传》郑玄注之补充,同时对陈寿祺、皮锡瑞之解释亦有所辨正,第四则乃据《尚书大传》所载"洪祀"之礼订正杜佑《通典》注文对"鸿祀"解释之误。  相似文献   

13.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末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于杭州创设诂经精舍,广州设立学海堂,提倡朴学。中华书局整理本《研经室集》是目前收录阮元作品最全的诗文集,包括阮元自编《研经室集》和其子续编文集。《研经室集》和续集分别编于道光八年(1828年)和十年,而阮元至道光二十九年才去世,所以有集外诗文未能收录其中。《研经室集》整理本出版后,相继有学者进行集外文的辑佚,其中陈鸿森《阮元研经室遗文辑存》(杨晋龙主编:《清代扬州学术》,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版,第653—777页),裒辑集外佚文达上百篇,王章涛《阮元年谱》(黄山书社2003年版)所辑集外佚作亦夥。笔者亦以《阮元〈研经室集〉集外文辑》(《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阮元〈研经室集〉集外文辑佚(续)》(《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为题,补辑阮元集外诗文数十篇。今笔者从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古春轩诗钞》卷首辑得阮元所撰《梁恭人传》,并从《清代名人墨迹》和《长离阁集》辑得佚诗二首,为阮元《研经室集》所失收,也为以上诸家所忽略,兹移录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军 《兰台世界》2011,(9):48-49
董增龄所著《国语正义》文献价值巨大,在辑补三国时期已经亡佚的古注旧注,征引汉代郑众、贾逵等人的论说旧诂,校勘《国语韦昭注》的字句字词,订正历代文献传抄的失误不足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为南宋的两部官修目录,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但因亡佚时间较早,后世学者难窥其貌,幸赖民国赵士炜爬梳坟典,成《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一书,然其辑佚工作百密一疏,尚有遗漏、讹误等问题。论文试图通过对《中兴馆阁书目》的重新辑佚与研究,对《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进行全面考察,增补该书所漏辑的《中兴馆阁书目》六条、《中兴馆阁续书目》十一条条目,并对其讹误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16.
孙微 《图书馆杂志》2007,26(3):74-76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与钱谦益《钱注杜诗》共为清代杜诗注本的奠基之作,对清代杜诗学影响深远。然其书的最初刊刻时间一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辨析指出,以往学者以顾炎武《日知录》的初刻时间来判定《杜工部诗集辑注》的初刻时间是不可靠的,该本最早的刊刻时间应是康熙九年。  相似文献   

17.
《春秋繁露》是经过不同时代编辑的文本,只有考察其文本的历史语境,才能确定它的话语特征。通过与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比较,可以发现,《春秋繁露》用六经和数术的两套话语体系进一步建构了"《春秋》之道",其中的"三统""文质"等历史周期说主张变革与损益,以《春秋》当新王之法,即以汉代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新"三统"说,其以《春秋左传》为根据,主张天、地、人三统递相继承,即以汉继周,标志着汉代政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8.
重言重意本《春秋经传集解》在今存宋刻版本中数量最多,也最不为人所重。本文选取四种重言重意本《春秋经传集解》,包括宋潜府刘氏家塾刻本、宋龙山书院刻本及两种宋刻巾箱本,考察其附入内容的异同及相互关系;并与今存其他类型的宋刻《左传》版本相比较,考察各本经注、释文文本的异文特征、文本源流,希望对宋刻重言重意本《春秋经传集解》的文本来源及文字质量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以<四部丛刊初编·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阮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为对校本,参以其它各类相关材料对<左传>白文进行系统校勘,从校得的异文里,择其精要,结合前贤对<左传>的校诂成果,以札记的形式一一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20.
《档案管理》2007,(4):83-84
《春秋左传》,简称《左传》,是编年体春秋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是对鲁国官修史书《春秋》的解释,记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间二百七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史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