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的美景一直受中外游客关注。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海南,使之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后,"威马逊"再在广东、广西登陆。海南、广东、广西多地出现狂风暴雨天气,引发洪涝等灾害。作为传统的新闻媒体——报纸,在台风灾难报道时,绝不能用渲染灾难来博人眼球,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采用"温情呈现"的方式来打动读者,让众  相似文献   

2.
灾难性报道是电视和图片新闻报道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在这里灾难是广义的,它既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类灾难,也包括战争、车祸、犯罪等人为灾难。灾难直接影响着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新闻价值要素的接近性上来看,灾难报道无论在心理还是在利益上,都与广大公众息息相关。灾难性报道给公众打开了一条信息通道,让人  相似文献   

3.
7月5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中国广电协会学术部等10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当电视遭遇灾难——中国电视媒体突发事件应对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喻国明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等专家学者分别从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创新的内在关联、国家应急机制中媒体价值的构建、四川大地震电视直播报道的探析与思考等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灾难报道的突破与思考"、"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3个主题对话。  相似文献   

4.
灾难信息传播与社会救助行为的唤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其发生机制是移情、道德推理和观点采择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5·12"地震中的灾难信息传播,不仅忠实地履行了新闻的职责,也唤起了党和人民的行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救助行为的产生。主流媒体的灾难信息传播对社会救助行为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信息呈现的及时性和灾难报道中真实的现场感,促成了受众移情的产生;高度的信息公开和透明,使公众的知情权被尊重,救助行为因自主而自发和自愿;重视对社会救助行为的报道,导向正确,切合人心,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体现了温情的关爱和人性的光辉,用民族的大爱大善来激励人民,升华了救助行为,使之演变成一次深刻的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  相似文献   

6.
郭亚萍 《今传媒》2014,(6):55-56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台风是亚洲常见自然灾害,每年均为大陆与台湾两岸媒体共同关注的新闻议题之一。不过,由于舆论环境与新闻文化的区别,长期以来,两岸媒体的台风报道同中有异。本文以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为例,对比两岸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同一场台风报道的异同,浅析台风报道怎样更"接地气"更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24):25-3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民情与舆情的融合传播,而热线新闻的形态也伴随舆论传播的新形势转向一种回应民情问询的舆情调查,这也构成新时期我国党报舆论引导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四川日报》群众工作部开设的《民情热线》专版,既是对热线新闻实施舆论监督的党报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舆情开展主动调查和深度解读的能动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党报舆情调查报道在其"民生调查"的探索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本文对一年来《民情热线》专版中的"民生调查"专栏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民情热线的来源及内容将影响党报舆情调查报道的选题取向和呈现形态;党报新闻生产的转化形式将影响民情与舆情融合互动的调查报道模式及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电视媒体汶川地震报道为个案,分析此次报道中的成功与缺失,论述在灾难报道中,电视媒体应如何处理好情感和理性的平衡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舆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志斌 《图书与情报》2011,(5):95-97,113
自从免费开放相关政策出台公布以来,我国民众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业界各个渠道进行大量的报道与分析。文章通过对这些媒介的免费开放舆情分析,总结了这些舆情报道的特点与启示,以期能对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的舆情变化有一个系统了解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新浪微博"微热点"系统呈现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郑州7·20特大暴雨"作为研究对象,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舆情演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区域发展程度、人口基数、人口流动等因素对网络舆情空间集聚具有正向作用.此外,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化走向,各阶...  相似文献   

12.
国内灾难新闻报道中,以"人文关怀"为名,进行伪人文关怀报道的现象格外突出。本文从关怀受灾者、塑造救灾英雄和强调集体主义三个方面,呈现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现象。并从道德价值、媒体职能和法律规范三个角度提出对该现象的纠偏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赵琳 《传媒》2016,(20):26-28
9月15日,今年以来全球最强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了厦门,对厦门造成了严重影响.与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主的抗台报道不同,厦门日报社此次抗台报道以媒体融合为引领,融媒体快速反应、主动作为、连续作战,高强度长时间连续首发播报,新媒介多样式呈现,成为防台报道的主力军和首发阵地,展现出党报融媒体在重大灾害事件中的全新状态,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辐射效益.  相似文献   

14.
灾难给人们带来伤痛,但同时也为记者提供了重大新闻报道的素材。2006年四号台风“碧利斯”,五号台风“格美”相继重创粤北韶关,超百年一遇的洪灾和罕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我作为报道记者,身处一线,该怎样将最新的险情、最新的救灾情况,及时报道给世界?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电视媒体在灾难新闻直播中,无论是报道方式与风格都有了显著变化。其中,出镜女记者数量增加,笔者从这一细节出发,通过分析近年有深远影响的直播报道,探讨女性在灾难报道中所隐含的意义以及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展现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杨鹏 《东南传播》2017,(12):8-10
福建作为一个沿海的省份,台风多发,每年都会有较多的台风登陆,大风大雨影响了福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大家众志成城,防抗台风。作为福建唯一的省级专业新闻频道——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在台风登陆的前前后后,打破常规,长时间不间断地利用各种传输设备、各种新兴媒体模式,对台风的路径以及福建省内各地市防抗台风的实时情况进行特别直播报道,让大家时刻了解台风动态。笔者很有幸的参与了这段时间的特别直播报道,本文以2016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第十七号台风"鲶鱼"为例子,谨对这两次防抗台风直播报道进行一次深度的解析,探讨一下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以及新兴媒体技术在传统直播中的融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郑霞  郑汉 《新闻实践》2007,(11):21-22
10月8日,台风"罗莎"使得杭州城区多处积水,交通中断、市民被困、车辆被淹……这场"有气象记录以来造成杭州短时间降雨强度最强的台风",在考验着政府部门处理灾难能力的同时,也使杭城的媒体经历了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都市快报交出了出色的答卷——10月8日,28位记者在编委会指挥下,深入杭城各条战线和浙江省内各地,10月9日推出15个版的《抗击罗莎特别报道》(加上世界新闻版和互动空间·博客版的台风报道,一共17个版),在向公众提供高质量新闻产  相似文献   

18.
"灾难性新闻,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指的是由自然界人类不可抗拒力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邓伯祥 《新闻窗》2007,(2):35-36
灾难性事件报道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大类。自然性灾难是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多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事故,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环境下突发灾害事件传播及舆情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一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使命?在应对2021年7月台风"烟花"造成的暴雨灾害报道中,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及时提供科学真实、准确完整、鲜活生动的信息产品,履行了主流媒体防灾、抗灾、救灾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