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教育孩子成才,是天下每一个母亲、每一个家庭都关心的话题。近日,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架个天梯给孩子》,就是一本蕴含“母亲文化”的生动的育儿教材。该书由2002年全球最高奖学金——弗里曼亚洲奖获得者18岁武汉少年艾天的母亲撰写。今年9月底以来,当地媒体《楚天都市报》连载还未面市的该书不到十期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最美的月亮     
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母亲的手术是8月12那天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他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  相似文献   

3.
母亲一生操持,18岁嫁给父亲.在那个什么都要计划唯独生育敞开的年代,哪个妇女婚后不是敞开肚子生!母亲接二连三生了9个孩子,从解放前直生到解放后闹灾荒的那几年,母亲辛苦地生产,艰难地养育,却只存活了我们兄妹4个.  相似文献   

4.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5.
他们的世界     
我在纽约认识了一个孩子。他父亲是国内很有名的一个企业家,这一年暂时厌倦了做生意,来美国访学,他们一家人就跟着来了。他其实已经18岁了,个子很高,体重超过180斤,留着黑黢黢的胡子,骤然看上去跟任何一个荷尔蒙茂盛的男青年没什么两样,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叫他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发过一场超过40度的高烧,然后他的智商就一直停留在了那个时候。以后,他可能还会胖到200斤,胡子从茂密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7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3年前被母亲遗弃在了医院.随后他被临时寄养在敬老院,时限是10天,但这一待就是3年.3年来,从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他,和他朝夕相处的是已经62岁的敬老院护工贾凤芹老人和其他10位年龄更大的老人.  相似文献   

7.
爬天梯、溜索道,这些户外极限运动中的场景,如果发生在未成年孩子每天的上学路上,将会是怎样令人揪心的场景? 有人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套用一下:中国最遥远的距离,或许是同一座义务教育的花园,城里孩子身边四季如春、五彩缤纷,乡村孩子身边则是荒草凄凄、雾霭连天.  相似文献   

8.
陀斯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心中充满了叛逆者的各种怀疑。他说:“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我有意无意之问为此苦恼了一辈子的问题——即上帝的存在的问题。”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部未完成的杰作《卡拉玛左夫兄弟》,便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怀疑和焦虑。当一位将军放出自己的猎狗,将一个九岁的孩子当着他母亲的面活活地咬死、并撕碎时,  相似文献   

9.
在结婚之前,童年少年时代,周汝昌有过"像是爱情"的故事段子. 有一次,随母亲到外家(乡下叫住姥家),外家对姑奶奶和她的孩子是十分恭奉周到的.一天,见母亲应酬亲友时无人带魁娃(周汝昌),就请来一位小姑娘陪着他玩.小姑娘也只有十岁出头,和气亲切而天真大方.  相似文献   

10.
表面来看,这幅照片的视角平平,好似在那个教室里对准两个呈上下两层睡在课桌上的孩子按下快门即可.但恰恰是这种平实无华的影像表现方式,让照片中的两位小主人公的现实生存状况,引发更多好心人的关注与慨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弟小学的现状与未来,这些大问题浓缩在安然入睡的孩子身上,足以引发我们更多的联想.这张照片的最大亮点,在于睡在课桌抽斗内的那个孩子:他为什么不占用其他空着的课桌而非要进入那个狭小逼仄的空间?他的身体又是如何蜷进那小小的抽斗内的?他和睡在课桌上边的兄弟是如何分配这个午休空间的?许多让人似解未解的问题,让这个特写画面衍生出许多“画外青”,也就有了更多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男孩在求学路上屡遭失败和打击。在确认他不适合在校读书后,他母亲很伤心。她将孩子领回家,准备靠自己的力量把孩子培养成才。可是这孩子无论如何都记不住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在妈妈眼中,这男孩是一个不长进的孩子,怎么教他,他都学不会。  相似文献   

12.
大家知道,台湾远在“他乡”,祖国是一只雄鸡,台湾便是鸡宝宝;祖国是妈妈,台湾便是躺在爱河里的孩子。谁不曾爱抚自己的孩子,谁不曾深疼自己的孩子。多少年来,祖国母亲日日夜夜等待着孩子迷途重返投向母亲的怀抱。这一年,非典袭来,祖国母亲与孩子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制伏了肆虐的病魔,可是祖国妈妈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的孩子———台湾啊。你可曾看到1997年的香港、1999年的澳门,他们一个个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在祖国妈妈的呵护下,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了盼望你早日归来,妈妈的恒心,没有在风浪中动摇。“尽管我漂泊在远方,可是我心在故乡…  相似文献   

13.
童年的印象难以磨灭,母亲的世界更难忘怀。在南阳县的一个乡村,周同宾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对农民、对农村那个母亲世界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思。后来,他走进大学,走入城市,一往情深地选择散文时,也同样一往情深地确定了他所要表现的对象——农民。翻阅周同宾的散文,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篇什描写的都是农村和农民。这种情绪使我想起一句深情的歌词:为了母亲的微笑……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爱     
已过而立之年,还总是能听到母亲唠叨一句老话:“从容这孩子,由小到大除了唱歌,就没见她对什么事儿有过长性。”的确,唱歌是我的挚爱!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母亲(著名京剧演员)排戏,恨不得将她所演新戏中的全部唱段学为已有。没人的时候,会对着家中的那个黑匣子(当时挺时新的熊猫单卡录音机),把所  相似文献   

15.
一位妇人29岁开始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却始终不肯改嫁,怕的是让孩子受委屈。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成人去闯天下,落脚在另外一个城市。他一直盼望着境况好些再把母亲和妹妹接来,为此。他早为母亲准备好了一套崭新的衣裳和一双母亲最爱穿的软底鞋,只等待那喜洋洋的团聚时刻。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游军 《新闻天地》2011,(9):80-80
那个孩子.才十岁的孩子。 他的家园瞬间消失在泥石流里。所有的亲人都来不及和他告别,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老天爷让他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儿。  相似文献   

17.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一篇作品写就,总要反复修改。有时,他干脆将文稿贴在床对面的墙上,白天瞧,晚上看,睡前读,醒来又看,觉得那儿欠妥,立刻挥笔涂涂改改,有时改到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改得面目全非。经过他认真推敲的作品,写得不好的地方都被删掉了,留下的也就成了珍品。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是个苦孩子,四岁时便死了父亲,只由他善良而慈爱的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写字。因为家境清贫,没钱买纸买笔,欧阳修常常用一根芦苇杆在地上学写他母亲教他的那些字。欧阳修既聪明,又用功,很快就把母亲教的东西都学会了。欧阳修有一个叔叔冲欧阳煜,当时是隋州一个管司法的小官吏。他母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便带着四岁的  相似文献   

18.
贤妻     
1932年,启功20岁时,母亲和姑姑为他相中了一位叫章宝琛的姑娘.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启功家祭祖的日子--1932年3月5日,母亲和姑姑便叫章宝琛过来帮忙.母亲对启功说:"宝琛该来了,你到胡同口去接接她."当时天空中飘着绵绵细雨,启功来到胡同口,看见对面林荫小道上,一位女子撑着把花伞,迈着莲花碎步,正袅袅娜娜地向他这边走来.启功的心顿时像被一只温柔的手摩挲了一下,不由轻轻地吟起了戴望舒的<雨巷>,这位女子不就是<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吗?  相似文献   

19.
随笔     
情感 怀抱 心理学家说,在一场突然的事变中——比如火灾、爆炸、坍塌——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扑进母亲怀里,而母亲的第一个反应也是紧紧搂往孩子。孩子脆弱的心灵化解不了一场惊变,而母亲的怀抱仿佛是一块海绵,缓缓地吸收孩子的恐惧,直至平复。专家说,在灾变中身边没有母亲的孩子,以及找不到母亲的孩子,心理将会遭受无可挽回的创伤。恐  相似文献   

20.
村支书读硕士?人们无疑认为难度之大犹如登天梯.郑州市东郊凤凰台村党支部书记任金河正在攀登这架天梯.见面,一脸憨厚地笑.39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