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艳红 《新闻窗》2008,(6):46-47
当前,会议报道在媒体的新闻来源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跳出如流水账般的“会议八股”,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是新闻记者、新闻单位乃至相关主管领导都需研究的课题。如何在会议里发现新闻线索、确定报道方向、跳出会议写好写活会议新闻,这里笔者谈谈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2.
怎样改进会议报道,我的一孔之见是:一是少写会议程序性的东西,多从新闻特点上去考虑;深入会议捕捉新闻,跳出会议采写报道。二是尊重会议主持者的意见,又不受其左右或约束;要面向读者,寻找接近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的兴趣,把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真新闻”挖掘出来,把读者欲知而又不知的新精神、新事物、新经验直接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4.
1.用眼睛来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短小的纪实性报道。是再现式报道,不是追述性报道;是纪实性报道,不是反映式报道,更不是解释性报道。因此,我们要把现场短新闻写好,核心是“要用眼睛来写”,百闻不如一见!而用眼睛来写,须把握采访、报道、写作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6.
廖佚 《新闻传播》2010,(9):69-69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是个“老大难”,媒体同行们觉得难写,老百姓觉得难看。写好会议新闻,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四心”——精心、细心、责任心、恒心,以此改良采编模式,创新报道方法。  相似文献   

7.
最近,通讯员采写来的许多会议新闻经常被编辑部处以“死刑”,这并不是意味着这样的消息一律不予报道,关键是看会议是否重要、有无典型意义;新闻有没有写好。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9.
过多过滥的会议报道,令人生厌,可是新闻圈内人皆知,出入会议、采访会议,是新闻记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会议也是新闻的“富矿”。新闻史上许许多多的精品名篇,就出自会议。对创新会议报道的要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搞好会议报道的规律性、增加会议报道的创造性,跳出会议报道一般化、程式化的“窠臼”而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10.
周昶 《记者摇篮》2000,(4):31-31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一个“新”字,求“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以会议为报道对象的会议新闻也应该遵循这一新闻原则。在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突出会议的“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我认为,会议新闻要“鲜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在会议之中,那样写出来的会议新闻也只能是古板、干巴的一堆文字,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跳出会议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选取适宜的角度,用会议之外但又与会议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新闻素材来补  相似文献   

11.
天庆 《新闻三昧》2006,(3):38-38
2005年11月17日羊城晚报A16版刊发一篇好新闻,题为《第九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在京举行(肩)公安部长向英雄深情鞠躬(主)他表示要加强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副)》。这是一篇新闻价值挺高、写得也有特点的好新闻。可惜,又是不该留下遗憾的好新闻。说它写得好,从标题就彰显出来。它不是就会议报道会议,不是局限于报道会议的老框框、旧套路,突出写谁出席、谁主持、谁讲话、谁颁奖等,更没有排列莅临会议的领导人的一大串名单。一句话,它没有囿于一般的写作模式,而是另辟新径,跳出会议写新闻,在主…  相似文献   

12.
刘飞锋 《今传媒》2006,(7):40-4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但一些跑会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会海淘金”确实是让跑会记者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笔者认为,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去“节外生枝”,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挖掘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人大、政协会议及党代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搞好这些会议报道也是报纸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如…  相似文献   

13.
会议(这里指真正的该开的会议),聚集各方人士。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切磋问题,研讨政策。会议,是问题的“磨盘”,是信息的“集市”,是政策的“产房”。会议讨论的新问题,发布的新信息,决定的新政策,是广大读者关心的,是会议新闻价值所在。至于会议本身,那不过是机关、团体普遍使用的活动方式,读者一般不会感兴趣,一般没什么新闻价值。所以说,就会议报道的会议,这样的会议报道是嫌多;跳出会议圈,从问题、政策、信息上刻意求新,这样的会议报道则是读者需要的。把会议报道看成是报道会议,这是会议报道的陈旧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会议报道往往是程序式的,一揽子的。开幕  相似文献   

14.
写会议报道是记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会议报道千篇一律,形成套套,读者不爱看,而记者出席了会议又必须报道。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的迫切课题,即跳出会议圈子,寻找新闻由头(亦称新闻眼),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篇。去年3月3日,我  相似文献   

15.
怎样写“会议新闻”?林钢同志说:“会议新闻,无论大小,完全应当避免按程序进行报道,而只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见本刊今年第2期:《不拘一格写新闻》) 这个论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妨先看看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隆重举行大会,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这则“会议新闻”。新闻的核心部份,当然是报道胡耀邦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长篇报告。但同时也作了“按程序”的报道。如:大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主持。中共中央常委邓小平、李先念在主席台上就座。下午  相似文献   

16.
一名新闻工作者涉及体裁最多的是关于消息的写作,而消息又分为会议消息、人物消息、事件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如何写好消息,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符合新闻规律。要跳出会议写消息、抓住内心写人物、选好角度报事件、突出重点写经验、凝练厚重写综合。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18.
陈昱 《新闻世界》2009,(11):36-37
时政记者常年和会议打交道,跑会议,发会议新闻。在业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时政嘛,就是报道会议,会议新闻好写好发;写作模式也就那一套,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召开什么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什么等等。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份量”,报道就可以登上新闻的重要位置。我们不否认会议新闻的这种模式.因为它符合新闻规律,全面准确地传达会议信息。  相似文献   

19.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20.
1978年11月14日夜晚,穆青在总编室值班。国内部送来一条消息,是北京分社记者发来的会议新闻,报道北京市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的情况,2400多字。穆青看到了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北京市委认为1976年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行动是正当的、革命的。穆青眼睛蓦然一亮,心中一阵惊喜和颤动,这不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吗?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犀利地捕捉住这一重大新闻。他立即拿起电话,给正在京西宾馆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社长曾涛同志通报这件事,提出突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内容。这正是国内部的同志和北京分社记者周鸿书所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