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概念和原理是化学的灵魂,也是化学的基础知识.每年高考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均占30%以上的比例,甚至可接近50%,可见两者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从概念和原理引申出的学科方法,对于具体化学问题的解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是学习化学知识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准确掌握概念与原理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加强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复习,能更深刻地认识化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变化规律。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复习方法,重视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对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是学习化学知识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准确掌握概念与原理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加强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复习,能更深刻地认识化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变化规律。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复习方法,重视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对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化学基本概念根据其学习属性分成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抽象概念三大类,并阐述三类概念的学习原理,构建了三类概念意义建构教学的基本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其教学基本方法很容易被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容易被中学化学教师接受。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中论及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的意义时指出:学生了解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它情景中去。“领会基本概念和原理,看来是通向‘迁移训练’的大道”。中师心理学教材中,取其任一章节,都贯穿了从概念到原理到实践的线索。概念的贯彻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只有在理解掌握概念基础上,弄清原理,才能指导教育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6.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基本概念是指化学事实、化学原理、化学方法、化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概括、命题、定义等,是思维的工具、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在化学学习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7.
张梅玲 《今日教育》2010,(11):35-35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或易混淆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学生能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大概念为统摄,根据化学学科大概念创设真实且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情境,开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本文以化学学科大概念“能量”为化学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引出化学事实,按照“化学事实—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核心概念—化学大概念”步骤反推出大概念,以此来设计教学思路,完成结构化教学,最后回归于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0.
可证伪性是科学划界的标准。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属于原理理论,即通过经验世界本身来确立新的基本假设,运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出现象的普遍特征,它是建立于原理(原则)基础之上的演绎推理体系。教育学原理属于基础研究学科,而且是所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基础。迄今为止的教育学原理学科仍然是教育哲学性质的,是哲学原理,而不是科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承自己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的科学原理体系,其基本问题源于教育的基本矛盾,即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社会知识文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1.
教育工学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不协调,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学科体系结构的结构性缺失,具体而言,就是教育工学的缺席。一般认为,教育学科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领域。教育工学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的一个具体层次。其核心的意图是把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探索以至教育实践的操作连接起来。它通过阐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转化原理,为教育理论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服务。教育工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教育工程的一般原理和教育工程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2.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技术似乎是一个令人迷惑,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教育技术学家的理解可以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认识教育技术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个国家12所大学的71位教育技术学家做了调查,旨在揭示专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以及不同国家的专家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有何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技术学的作用大多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在不同国家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技术似乎是一个令人迷惑,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教育技术学专家的理解将为从业人员认识教育技术领域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个国家12所大学的71位教育技术学专家进行调查,旨在阐释专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以及不同国家的专家对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不同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技术的功能大多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在不同国家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以教育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技术的本质、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类型的学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从学科特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毕业生就业情况、面临的专业竞争等维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关怀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社会必要的教育理念,教育关怀更多的关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以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状况,是教育关怀的应有之义。而教育关怀是一种政府责任,只有政府才能相对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在教育制度层面保障教育关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大多数与规则和制度的不公有关。无论是保障起点与过程的平等还是保障每个人具有平等学业成功机会,都有赖于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制度安排原则。可选择性、以人为本、机会均等和差别对待是教育关怀在制度安排方面的有效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该强调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即人类学的部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田野精神,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及兴教为民、旨在智民的人本精神.如此框定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有利于加速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转型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作为探究教育教学系统构造的技术过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包括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两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的历史进步表现为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术原理和技术效应件的进化。教学设计的整体原理至今仍为加涅的"教学—学习映射表",局部效应件的进化则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结果分类、教学策略制定等。在课程开发领域,至今尚未出现整体性的课程开发技术原理;虽然博比特、查特斯、加涅等人对活动设计、课程任务有过一些研究,但社会角色的分析技术、课程知识的组织、课程目标的分类等技术效应件也都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18.
教育考试处罚是打击违纪作弊等考试违规行为、实现考试公平的必要手段和有力保证,但在教育考试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处罚不当的问题。引入并确立比例原则是弥补教育考试立法处罚实体规则不完备、规范自由裁量权以及保障考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其内涵包括考试处罚措施符合办考目的、实施特定处罚确有必要和处罚损益相互均衡三个层次。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契合依法治考的法治内涵,作为过罚相当的分析工具以及推进柔性执法三个方面。为保障考试竞争的公平性,应将比例原则纳入教育考试处罚立法的基本原则,细化违规行为处罚种类,构建专业化复核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科教兴国是其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其一系列教育观点的立论基础。邓小平教育理论带来了我国、我市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语文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它经历了解放前模仿引进西方心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建国后至1980年代初实验与理论探索发展阶段,以及1980年代后的系统研究阶段。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心理学具有注重实证研究的良好传统,基本建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结合不紧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联系不紧密、与新课程改革联系不紧密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注重实证研究、针对各学段学生加强语文学习心理的研究、面向实践研究解决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新问题等,应是语文教育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