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既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又强调了汉唐时期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融合、改造。他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常任侠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体现为敦煌佛教美术研究和中印佛教美术交流与影响研究。他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时代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研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重要特征和规律,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而具有的中国民族风格。他的相关研究,作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敦煌传统文化与武术李金梅,刘传绪,李重申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贯通亚欧非大陆的必经之地。伴随丝绸之路商旅使团的东来西往,中西文化得以多方位,深层次地进行交流,汉文化远播中亚、欧洲等地区,而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东入我国。特别是佛教...  相似文献   

4.
敦煌版画最初是作为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信众的精神需求,选择佛教与民众生存有关联的内容为题材,并含有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敦煌版画的表现方法借用了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民族化的独特艺术形式.敦煌版画以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在敦煌地区的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布,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印度·卫藏·敦煌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酝酿合成是由西北吐蕃完成的 ,之后又通过“下路弘法”而进入卫藏  相似文献   

6.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起普遍流行于僧俗间,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敦煌的西方净土图像晚于中原,但在唐宋时期却成为绘制最多的一种图像,敦煌有关西方净 土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本文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基本资料和研究史。  相似文献   

7.
由日本学者口隆康提出的“阿姆河流派”造像美术,存在于西域以西至印度河上游犍陀罗地区的中间地带,属佛教美术东传中失落的环节,对敦煌造像美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交脚式造像”、“施无畏手印”、“倚坐像”等,表明阿姆河流派对敦煌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以阿姆河流派美术、犍陀罗佛教美术以及马土腊发多美术的代表三种流派,其中特别是前者对中国新疆、敦煌的佛教美术产生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声良 《家教指南》2006,20(5):1-15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北朝石窟禅窟和中心柱窟,并比较印度、中亚以及中原地区同类洞窟形制的异同,探讨了敦煌禅窟和中心柱窟的源流问题.阐明了敦煌石窟在接受了印度及西域的影响下,继承了河西佛教艺术的传统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辉煌的敦煌美术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巨流,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载入美术史册,符合历史实际,是中国美术史家应尽的义务。本文阐述敦煌的石窟美术,在近百年来,尤其是在本世纪的下半叶,如何将它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状况,并且论述其载入史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宕泉河流域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有人类活动;西晋时建仙岩寺。作为敦煌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它见证了佛教从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为历史上敦煌菩萨竺法护从事大乘佛教经典翻译的场所,它称得上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习禅场所,它也是敦煌高僧昙猷在竺法护译出禅经的前提下"依教修心,终成胜业"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敦煌书写     
敦煌之所以成为敦煌,是因为它是中亚东亚十字路口一个书写的地点,一个从事艺术的地点。敦煌用一千多年壁画,塑像,用羊皮卷,绸卷,纸卷,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持续性的艺术积累。敦煌书写的本质是艺术,因此它也以敦煌美术,敦煌歌舞,敦煌叙述,甚至敦煌旅游,敦煌重建等方式出现,围绕敦煌而出现的现当代艺术活动,可以说是第四次敦煌书写。这次书写不仅是在延续敦煌文化,而且使敦煌书写进入全球化的大环境,而冯玉雷的"敦煌小说"是这个第四次书写潮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敦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市场上所见的丝绸不仅有来自东方的中国丝绸,同时也有来自西方的中亚系统织锦.敦煌文书中出现的胡锦和番锦之名,当与西北或西域地区有关.胡锦很可能不是在胡地生产的织锦;而是中原地区模仿西方题材或是有着某些西方风格的织锦;番锦则应该是与粟特锦等相类似的中亚系统织锦.依据中亚系统织锦的基本技术特点,我们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丝绸实物中,找到9种属于中亚系统的织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美术的早期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犍陀罗美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逐渐融合和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消磨了希腊艺术几何概括的形式,逐渐改变了印度化的雕塑,创立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的“八臂观音救难坐像”浮雕很可能出自今巴基斯坦的斯瓦特地区。雕像中观音的像容及周围诸难救济的内容,表现了连接印度和敦煌佛教美术的特征,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2005年9月,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了"石破天惊--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变化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展"及同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借此机缘,深圳特区报社记者刘波就敦煌美术对中国美术史观的影响问题与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博士进行了探讨和对话.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文献为依据,指出敦煌藏经洞佛教文献对中古佛教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敦煌佛教文献研究的现状,以及敦煌佛教文献对佛教研究的启示,特别论述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佛教的独立发展及其意义。同时还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四篇有关敦煌学的书序,对敦煌美术史、佛教文献和图像、胡语文书、敦煌学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回顾,指出这些著作代表了敦煌学的拓展,并根据相关新书的内容,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敦煌第249窟天井中国图像内涵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敦煌第249窟天井西坡的须弥山图为中心,详细地描述、分析、考证了与佛教不同的中国式图像是如何融汇到佛教美术中的。  相似文献   

20.
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是佛教思想与佛教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画中有初唐至宋、西夏时期的地藏图像约140幅,本文主要对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