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杜甫《石壕吏》“如闻泣幽咽”一句,肖涤非先生在《阅读和欣赏》第四集中队为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所以那个媳妇就抱着孩子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因为声音不大,所以说‘如闻’。”在《杜甫研究》(下集)中,他还认为“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程云青先生的《杜甫诗选讲》,也认为这句诗是“事后诗人听到的被害者家人的哀诉”。一些《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也认为是“老妇被抓走后,她的儿媳悲痛的哭泣声”(如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语文》参考书第五册)。  相似文献   

2.
关于课文本诗选自《杜工部集》。《石壕吏》是杜甫的杰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中的一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因事从洛阳回华州(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由唐朝统治者的腐败而引起的武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从公元755年爆发,一直延续到公元763年)的第五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痛苦不堪。杜甫经过石壕村(即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的时候,亲眼看到官吏借征兵的名义骚乱人民,男女老幼邪被抓去服役的情况,就写了此诗。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的家破人亡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怨愤及对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立秋后题》是杜甫辞去司功参军之职后所作的一首诗,它是杜甫人生的一大转机的重要标志。从此之后,杜甫的诗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筷子之思     
筷子文化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筷子古时候叫箸。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中就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名句;杜甫《丽人行》诗也有:“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相似文献   

5.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入编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这首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表现的是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时候,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作者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将自己内心忧国的情怀,以及以身许国的抱负,与对诸葛亮德行的称颂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作者与诗中人物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诗歌以"蜀相"作为题目,说明丞相这个身份在诗人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登上丞相之位是古代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杜甫一生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故杜甫主要是借此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8.
关于杜甫《赠李白》一诗的主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意及相关作品说明此诗既是写李白,也是写杜甫自己。其主旨应是杜甫对两人“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生活的反省,也带有怀才不遇的牢骚。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歌系年,一直是杜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杜诗《送裴二虬尉永嘉》的考述,以为该诗当编入广德元年内,而非天宝年间所作。  相似文献   

10.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历史背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晚年之作,新版《唐诗三百首详注》认为,“这诗是大历五年(七七○年)杜甫逃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时所作”。据考:大历四年四月间,潭州长沙县发生兵变,最初是兵马使臧玠杀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使崔瓘,后来沣州刺史杨子琳,道州刺史裴虬,衡州刺史杨济出军讨伐,这场小军阀的大混战,以他们互相仇杀开始,以屠戮人民告终。动荡翌年,遍野惨状依旧未尽。当时杜甫为生活所迫,飘泊水上,行踪不定;而李龟年也流落颠沛,穷困潦倒。他们都想不到自洛阳分别几十年后又在潭州相遇,感时抚事,无限叹惋。杜甫伤人自伤,因赋此诗。这与《读杜心解》编入此诗为晚年之作的年次不悖。书中引注:“朱氏编潭州诗内,在大历四五年间。”亦能佐证。 (二)关于“寻常见”和“几度闻”一说歧王李范病死于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年),崔九(即崔涤,唐玄宗赐名为澄)也死于  相似文献   

12.
大历二年,杜甫在瀼西给峡州刺史刘伯华写过一首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专立一章批判杜甫的“宗教信仰”,文中两次引用这首诗的“伐叛必全惩”一句来批判杜甫(参阅该书第184页、185页)。郭沫若同志忽视了唐朝官僚士人的风尚,全面地批判了杜甫的宗教信仰,并说:“他是非常虔诚的,甚至想成为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伐叛必全惩’)。”这里,郭沫若同志把“伐叛必全惩”当作杜甫宗教迷信的典型例子来鞭挞批判,是否有道理?这牵涉到杜诗的含义、杜甫的思想,也与宋以来关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诗(《全唐诗》卷222),诗中提到的“剑器”是一种舞名,多少年来,人们就“剑器”舞人是否手中持有道具这一问题,展开过无数次的争论,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一位极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沉郁顿挫、悲凉慷慨为特征。不过,人们常以《秋兴八首》、“三吏三别”那些忧国忧民、感慨良多的篇什为其代表作,而对这首写春雨的诗,总觉得它与心目中的杜诗不相符,或者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另一种优美柔婉的诗风。问题是,这首诗果真没有体现杜甫的一贯风格吗?或者说,从这首诗中,我们真的会发现另一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开创性地将现实生活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唐人孟《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可以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同时,杜甫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饱含无比的热爱,诗中无处不流露着他拳拳赤子之心,将民胞物与的博爱和厚德载物的深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杜甫自认“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诗),但…  相似文献   

19.
《山居秋瞑》(王维)、《登高》《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近体诗六首》中所选的六首诗,这六首近体诗都可称为经典。在教学中,我力图以这六首诗为例来引导学生探究鉴赏古诗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杜甫研究中,其卒地问题相当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杜诗的编年及对杜甫晚年思想和作品的评价。杜甫卒于何处,历来有两种意见:一说是吃牛肉白酒过饱,胀死于耒阳方田驿。一说是回棹北归不果,病死于潭(长沙)岳(岳阳)之间(但不能具体确定在哪个地方)。专家学者各持一说,由于证据不足,所以至今仍是一个悬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