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历史上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代的56个民族历史上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族际交往中进步和发展的,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影响就十分深刻,古代的畏兀尔人,以及汉、藏、满等族,对蒙古族教育基础的奠定、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完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当然,这也与蒙古族文化所具有的极大开放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影响北川各民族的族际通婚,通过对北川羌、汉、藏等3个民族间通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北川羌族自治县族际通婚呈良好发展态势,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地缘网络虽是影响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但汉族中却表现不明显;教育水平对族际通婚有着相当重要影响;家庭背景、职业收入等因素就族际通婚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相对较弱,远不如个人情感等因素突出。  相似文献   

3.
近代蒙古族反帝反封建进步思想家罗布桑却丹从理论上阐述了近代蒙古族教育落后、民族文化素质低下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而原因与后果又形成恶性循环。他强调蒙古族要振兴和发展,必须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5.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6.
原本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由于战争、驻军、迁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南迁,至今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仍有一支蒙古人,顽强地保持了对蒙古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与其对蒙古族身份的选择、民族政策下的利益诉求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息息相关,正是在民族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再造,进而产生了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多元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家庭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一方面受民族整体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文化.此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对蒙古族家庭美德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对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家庭美德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讨论了背景变量的文化,中介变量的文化和行为变量的文化与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关系,认为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内容无一不是与其自然、社会背景发生联系,无一不受到家庭文化、宗教习俗、价值观等中介变量文化的影响,无一不通过语言、交际、活动等行为文化来得到表达和传承.蒙古族家庭美德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影响并孕育了家庭美德,而家庭美德反过来反哺和丰富着民族文化,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与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蒙古族仅对本民族生存所处的地域有较强的认同感,其后随着国家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影响,他们才逐渐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对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调查中发现,其村的蒙古族的身份意识在蒙古族和汉族之间游移,具有模糊性和两重性的特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蒙古族身份的认同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刺激了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幼儿教育的本土化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为例,对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少数民族音乐价值观的失落;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脱离;蒙古族民族音乐师资及相关教材、音像资料缺乏等。对此,蒙古族地区幼儿园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对蒙古族民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对国内某民族高校228名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2)多数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持有较高认同度;(3)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族际关系的首要因素;(4)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处理族际矛盾。对于如何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共生共享,增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接触,设立族际间群体性共同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12.
白玉香 《家教世界》2013,(9X):15-15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勤劳勇敢、贡献卓著的民族。蒙古族有着众多的传统文化,幼儿园教育将蒙古族文化融入当中,能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传统文化,将蒙古族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族际通婚是最能直接反映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屯堡人基本上是族群内婚。从1980年开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出现联姻的现象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通婚总量并不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族群特征及个人特征对族际通婚的影响,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是保持着良性的互动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族际通婚态度的转变等因素是1980年以来族际通婚比率上升的原因;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边界、历史遗留的族群偏见及族群分层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族际通婚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内高班"是国家培养民族高层次人才、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融洽的族际关系决定着良性的族群关系,族际交往研究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本文针对"内高班"民族学生族际交往进行研究回顾,厘定"内高班"的概念,探索"内高班"民族学生族际交往研究现状、族际交往不适的原因及对策,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没有一个民族不是借助外来民族文化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前进的。族内交往与族际的整合涵盖了民族交往的全部领域,而民族交往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因此,考察民族交往(特别是族际交往)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世界历史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民族语文教学突出民族教育特色吴永福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11个乡镇。其中蒙古族乡镇7个、全县总人口241.621万人,其中蒙古族43.65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06%。民族教育是我县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有43个少数民族,6164661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6%。少数民族人口分散杂居在全省14个市100个县(区),人口较多的有满、蒙、回、朝、锡伯五个民族。其中,满、回、锡伯族通用汉语汉文,学校的学制、教学计划、教材与一般学校相同,普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均与当地普通教育相同。蒙古族和朝鲜族有自己通用的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有显著的特点。全省蒙古族有587495人,朝鲜族有230378人。蒙古族和朝鲜族有幼儿园87所,中小学643所,中等师范学校2所。蒙古族和朝鲜族中小学分布在全省13个市60个县(区)。由于居住分散,辽宁省的民族教育既有和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发现以理论课堂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对各民族的正确认知,以民汉同宿和第二课堂为抓手和媒介巩固大学生跨族际间的积极情感、促进民汉学生友好往来使该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理论教育和跨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采用修订的民族认同问卷调查200名兴蒙乡蒙古族村民,以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兴蒙乡蒙古族民族认同的分析.调查显示:兴蒙乡蒙古族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等三方面.民族认同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年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变迁等对民族认同影响显著.兴蒙乡的老年人是民族认同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246.36万,占全省人口的9.03%。人口较多的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设有本民族学校,实行双语教学的只有朝鲜族和蒙古族。吉林省为贯彻全国第五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于2003年3月省政府召开了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吉林省民族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努力方向。会议前吉林省政府印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意见》。《意见》指出,改革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建立民族教育新课程体系,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授课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