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接近自然主义的一位。他心目中的乡村生活更适宜一个诗人简朴、充满性灵的自由想象空间,诗中人们之间维系着共同的原始价值观念:和谐共处,与世无争。《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冲淡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图景,给后世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3.
方培 《文学教育(上)》2009,(10):126-128
文学即入学。文学归根到底是对人这个客观世界个体存在的终极追问,人性异变更是“人”学的核心命题。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涌现出展示人性在两极世界——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中的生存境遇的作品,前者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已成经典,后者如余华、莫言等早已声名在外。而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员,阎连科更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越轨的叙述风格和笔调展示了人性在乡土世界中的残酷异变。在他的文本中,乡土世界是被剥去了诗意外衣的赤裸存在,  相似文献   

4.
文学想象是基于对文本知识的符号加工、图像表征和意义建立的认知过程,是语文学习特有的意象思维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想象的参与,通过文学想象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形成形象思维、丰富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理解到文学想象的发生,促生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活动,实现了文本所蕴涵的对学习者的审美期待.文学想象以感知文本意象为基础,主要包括人物想象、情感想象、道德想象、审美想象.其基本过程包括文本的"游移视点"、表象的"塑性形变"、阅读中"唤情"参与三个环节.文学想象也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注重学生意象思维能力培养、增强课堂画面感、建构想象课堂生成生动而丰富的文学意象图景,实现语文学习中文学想象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在《受活》中使用"方言"进行历史的还原。方言代表了一种"此在",在情感上更能拉近接受者的距离,使读者对于作者的意图有更好的把握。同时,阎连科通过"絮言"来改变文本的叙事结构,在正文之外对"异故事"的讲述,将文本的封闭结构打开,让文本置身于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阎连科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语言的还原,使历史回复到原初状态,重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乡村"。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因其独特的创作,一直被冠以"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和"最具争议的作家"的文学标签,其长篇随笔文论《发现小说》的发表与出版,则为我们理解与解读阎连科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与路径,他提出的"神实主义"文学创作理念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7.
<云间雪崩>展示的是帕米尔高原上人、动物、自然植被等生态链条生存的一幅幅图景,表达的是自然生态的一种秩序,也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秩序.审美,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秩序与和谐.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存在着取之不竭的美,而自然的美又是最原始、最本质的美,因此文学向自然寻求美,从自然中选择审美对象是文学创造艺术美的必须.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的“想象”,是化合了中西方意涵而形成的批评术语,不同于在中国古籍中的“回忆”“回想”之意,“想象”一词在经历中外交流过程后,具有了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意涵。这里的“想象”作为文学的原质,与构思、创作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相关联,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王国维的“想象”批评说突破了以儒家思想规范为主的批评标准、以考证注疏为主的批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论的基本面貌,推动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9.
<受活>摆脱了阎连科对文体选择、寻找的巨大焦虑,创造性地运用了絮言体并把它发扬到极致."絮言体"形成了支撑文本的主干结构,对作品内容是一种有效的补充、阐释和延伸,很大部分能够独立构成情节,维系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本色.絮言体的运用,标志性地意味着阎连科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是阎连科小说创作流程中带有突破性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也是当代小说创作横空出世的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它对于作家本人以及中国当代作家、当代文学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06,(2A):74-74
阎连科的长篇新作《受活》是一部异常罕见的奇特之作。从表面上看,它依然延续了作在《日光流年》中所体现出来的叙事品质,大力发挥极致性的想象,使故事情节、人物个性以及事件现场都获得了夸饰性的展示。可以说,《受活》是一曲乡村苦难的生存悲歌。但是它却通过强烈的喜剧化叙事情境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上)》2011,(21):159-159
阎连科凭其《我与父辈》荣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他在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在他的心目中,《水浒》人物、叙事、故事都非常好,但小说中缺少一种忧伤。而忧伤,恰恰是文学最重要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文革是一场罕见的自上而下式的权力革命的话,那么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坚硬如水》则是对这次权力革命在下层社会激起的暴力冲突的民间观察。然而,阎连科创作思维的轨迹与当代文学思潮的截然不同却导致这种民间观察进入了一个后现代场域理解之中。阎连科创作思维的“逆潮流而动”赋予他的小说以与往不同的对文革的阐释方式。“当先锋文学崛起时,他是个写实主义者;而当先锋文学已经衰落,他的小说却具有真正的先锋性。”由于这样的特点,阎连科对文革的描述具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3.
“工农兵诗歌”创作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想象方式经历了“想象的工农兵”与“工农兵的想象”两个阶段,这两种想象方式使“工农兵”形象趋于“符号化”并最终走向“完型化”。透过诗人想象方式的前后变化以及符号化“工农兵”形象的价值化过程,人们能有效探察“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具体文学创作中的显现方式,以及特定文学现象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我的阅读经验来判断,当今活跃在中国坛上的中青年作家,能在想象的诡奇和语言的恣肆方面,堪与莫言相匹敌的,只有河南人阎连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参考消息》曾报道说苏联解体后列宁遗体如何保存成了问题。这则仅百余字的消息引起了阎连科的注意,以此  相似文献   

15.
王维良 《科技文萃》2004,(8):103-106
"耙耧山区"是阎连科创作的故乡,那里的一草一木、大小苍生始终是他的观照对象.著名评论家李洱说:"在阎连科的苦心耕耘之下,‘耙耧山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地形图上最奇异最复杂的景点.粑耧之于阎连科,就像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地坛之于史铁生,马桥之于韩少功."书写那里的苦难生活是阎连科创作的保留曲目,而这一书写在他的长篇小说《受活》中又达到了极至.  相似文献   

16.
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乡村是一种文学想象的方式。当我们试图用炊烟、石磨、燕子、稻子、小河、池塘、棉花、蒲公英、鸡鸭、孩童等词语描绘乡村时,乡村的面貌事实上已经不可避免地被选择和提纯了。这些坚固的词展现的是一种纸上的虚构的乡村,它们无非是作家们想象乡村的一种经验和策略。在现实世界中,当我拖着沉重的步子从城市回到故乡,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对阎连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来自人们感叹他创作题材的大胆而惊奇;另一方面来自人们对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现实"的争议,认为他笔下的"现实",不仅有违我们眼睛所见到的"现实",也有违传统文学中所看到的"现实",是对"习惯文学"的变节。《炸裂志》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阎连科践行"神实主义"的范本。以《炸裂志》为范本,从"神实主义"的内涵、"神实主义"在《炸裂志》中的呈现、"神实主义"对阎连科创作的积极意义以及"神实主义"仍存在着可继续践行的空间等四个方面加以探究[1]。  相似文献   

18.
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所体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都有启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安德森民族概念中的“想象”观念具有文学理论价值,文学想象民族和认同民族功能的揭示可带来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新认识,安德森的文学文本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9.
欣赏想象力十分重要。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欣赏是创作的逆行,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完成。“如同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想象的过程一样,任何艺术欣赏的过程,也都是想象的过程。我们把前一种想象称之为创作想象,后一种想象叫做欣赏想象。没有欣赏想象,也就谈不到真正的艺术欣赏。”诗歌教学是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服务的。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当首推培养学生的欣赏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历史想象是基于史实在脑海中再现历史形象,构造历史图景,灵活思考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并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的内在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想象的参与,历史想象力是在个体建构历史图景和历史可能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是历史课程的一种学科关键能力.通过历史想象,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原貌,进行历史探源,建立历史思维,形成唯物史观,在深刻解释历史和反思历史中参与历史.历史想象以历史整体感知为基础,其基本过程包括历史感知、历史复刻、历史推理、历史创构、历史解释五个环节.历史想象也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要从历史证据出发,生成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图景,理性探究历史可能性,引发历史情感的共鸣,并在学生的历史表达中让历史想象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