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到2002年便开始步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随着高校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急速扩展,始于精英教育阶段的"高考移民"现象并没有消失或是缓和,反而仍将会在大众化发展阶段中长期存在.本文将从现实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来解释"高考移民"现象在大众化发展阶段仍将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希望能为更好地解决这一引起社会各方密切关注的现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产生“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是高考的“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出现公平的试卷、公平的评分标准、公平的录取工作下最大的不公平,这是一种教育机会的不公。单从技术层面上的调整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还需从理念上进行调整。应该依据多元、自主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只有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才能最终解决“高考移民”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5,(7):9-9
“高考移民”——高考移民不是什么真正的移民,它不具备移民的特征,它不具备到目的地定居、工作和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特点,其动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到目的地定居,其最终的结果也没有形成到目的地定居的事实。它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作为一种移民假象去捞取高考实惠的一种手段,高考移民是通过搭桥户、空挂户等非法户口转移手段而达到的一种临时移民假象,发生在有国家高考招生优惠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其中海南省最严重的地区,高考移民多达15000人/年,比当地居民的考生的一半还要多,“高考移民”成为当地居民的普遍用语。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考移民”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考移民”问题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有些考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他国国籍或者港澳台永久居民证,以留学生的身份到我国内地申请入学,或以港澳台学生身份参加港澳台联考、对台单考,以避开内地竞争激烈的统一高考,最终实现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目的。本文从分析“高考移民”国际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土壤”入手,解析此现象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悖之处,并就此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高考移民”现象虽早已存在,但它凸显出来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是因为2005年的海南“高考移民事件”。分析“高考移民”,人们常采用教育的视角。笔者以为,尽管“高考移民”属于教育问题,但仅用教育的观点来诠释,视野难免会有所偏狭;如果切换视角,以经济学的眼光、利益的维度来审视,可能会解读得更全面。事实上,“高考移民”从来不乏利益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移民”是参与各方围绕利益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移民政策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从本世纪初开始,持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长达40年之久。其间大致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3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私权利之视角下的高考移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省2005年被取消报考一本院校资格的李洋等28名“高考移民”为例,从私权利之视角剖析“高考移民”现象合法、合理性的一面。通过正当的户籍迁移手续进行的“移民”,具备合法性。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形势下,“移民”是考生的一种自立救济行为,具备合理性。要缓解高考移民现象,需将迁徙权纳入法律保障范围,公平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权的司法监督,从而达到保障全国考生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考移民”是一种群体行为,同时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现象.“高考移民现象”是指一些考生基于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为追逐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口从一个省区迁移到另一个省区的情形.高考移民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文章通过梳理建国以来的高考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户籍如何成为高考制度的政策考量,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省份在高考中存在着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和不同的录取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分数线高、录取率低的地区考生开始通过转学、迁移户口等方式到分数线低、录取率高的地区应考,成为了“高考移民”,1990年代后,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高考移民现象愈演愈烈,已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探索了该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日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暂行规定》将“高考移民”挡在了新疆考区之外。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结束后,新疆共清退“高考移民”和其他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近2600人,而全国清查出“高考移民”2900余人,新疆几乎占了九成,是名符其实的“高考移民”重灾区。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一些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省份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将父母及本人的户口转入(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以期在高考中凭借原来较好的学习基础和转入地较低的录取分数线,考取理想的大学。社会上把这些学生称为“高考移民”。近几年来,“高考移民”的现象愈演愈烈。以海南为例,“南下高考”的现象是从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2.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07,3(15):17-18
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高考移民现象应运而生。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社会各界人士大多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认知高考移民现象,呼吁消除高考移民的体制性障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本文从宪法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探讨其所揭示出的在我国宪政与公民平等权救济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移民”是参与各方围绕利益博弈的结果。现实利益的存在是“高考移民”参与各方博弈的基础。“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政策有缺陷、地方政府受经济指标束缚;学校存在声望提升的压力。因此,必须采用行政控制、法律规范、体制创新等手段来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艺 《生活教育》2009,(4):25-25
高考的户籍制度该不该取消?这在全国“两会”上成为热门话题。很多教育界全国人大代表认为,高考户籍限制放开后。将出现大量“高考移民”.这将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广东省台盟副主任孔令人代表认为,非户籍考生可以在外地参加高考,需要从国家层面改革高招制度,至少应该对各省招生名额进行适当调整。(3月4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5.
【背景】 2005年7月13日,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因“高考移民”身份被海南省考试局取消了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资格。2006年4月5日,清华大学最终决定:取消被认定为“高考移民”并已在清华大学就读半年多的宋笑天的学籍……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各省区市及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封堵高考移民的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另一方面又引发了教育体制、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的争论。 交锋观点自然越辩越明,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未来趋势,辩证看待我国高考录取制度,远离高考移民雷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仲文 《教育文汇》2004,(7):13-13
近一两年来,“高考移民”现象以及因“高考移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高考分数线要不要统一的讨论,也愈来愈热。今年“两会”期间,这个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少代表和委员认为,高考分数线不统一,甚至相差很大,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不公平。  相似文献   

17.
《南昌教育》2004,(3):31-32
近一两年来,“高考移民”现象以及因“高考移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为人们所关注。随之而来的,高考分数线要不要统一的讨论,也愈来愈热。“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从事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委员,请他们谈谈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靠收口”。到了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同学们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到了一个极限,很容易出现身心疲惫、松懈等状况,但同时这一阶段的状态对于高考有很大的影响。我在2008年参加高考的时候,从5月份开始重点调节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高考移民”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但在目前的招生体制里它已经成为明文规定的雷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部分考生前仆后继地闯进雷区.不少家长开始考虑如何绕过雷区行走.在“高考移民”之外产生了“高中移民”。在河南颇有影响的《大河报》连续4天刊出系列报道“豫沪津三地高中教育合作7年记”.据报道.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先后与上海、天津合作.选拔河南优秀初中生到两地读高中.这些学生被称为“全国生”.他们交纳5万元的委托培养费。享受的高招政策与两地高中生一样。  相似文献   

20.
"封堵高考移民"现象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移民”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近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封堵“高考移民”。但一味的“封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转变思路,从完善法规、加强立法、发挥司法作用着手。从法理分析角度质疑“封堵”,提出解决“高考移民”现象法律规制的三个途径:一是完善宪法,使教育平等权在宪法中得到确认;二是加快国家立法步伐;三是发挥司法机关在监督行政和保护考生权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