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矛盾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冲突或冲突性话语往往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而充分地了解冲突或冲突性话语,分析其内在运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为冲突性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该理论,冲突性话语是冲突双方语力博弈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冲突双方模因域相互竞争的体现,它充分反映了模因在冲突性话语中的动态竞争性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中介的本质及其辩证法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介具有三重的辩证法意义。其一 ,事物是互为中介而联为一体的 ,因而中介是普遍联系得以实现的联系环节 ;其二 ,事物的对立双方相互渗透而发生变化 ,因而中介是运动变化得以实现的过渡阶段 ;其三 ,中介是质变发展得以实现的转化条件。发展是辩证法的核心 ,因而作为转化的条件是中介的本质。中介的辩证法意义特别是它的本质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本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应该掌握的知识:政治常识课本关于党的领导,党、国家和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国家职能等知识。经济常识课本关于国民经济的部门分类、结构以及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等知识。哲学常识课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一切事物都是过程;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立足今天,面向未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全…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往往都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任何具体事物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有着诸多不同的方面.我们“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因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它的联系,正确把握和处理几个密切相关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相互作用与双重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演化和信息的角度对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讨论。文中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演化的根本原因;相互作用之物必然会派生出作用之中介,中介一方面是事物相互联系、规定、过渡和转化的媒介,另一方面又是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式和环节;相互作用的这种有中介的性质,使相互作用成了事物的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双重转化和演化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双重转化和演化的过程中,事物实现着对自身历史、现状、未来的全息性建构。本文还对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事物双重演化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教学模式反映教学规律,前者是流,后者是源。要正确认识和运用教学模式,必须要清楚什么是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联系的反映。它具有客观性,因为它反映客观实在的事物,显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一种客观真理;它具有必然性,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具有直接性,因为它反映客观事物是直接的,不经过任何“中介”。所以,教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电与磁的关系,就体现了这一规律.在一切电磁现象和电磁设备中,都充满着电流与磁场的矛盾斗争.一、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依存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个意义,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电流与磁场正是这样,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实验指出,当导线通有电流时,放在旁边的磁针会受力的作用而偏转(图1),说明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它像磁铁的磁场一样.  相似文献   

9.
今天 ,经济建设、社会进步需要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也适时地突飞猛进。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 ,在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 ,产生了“先进”与“滞后”的矛盾 ,未能真正地寻觅到一种解决之术。列宁告诫人们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此语表明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中间阶段”、“中间环节”即“中介” ,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什么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 ?笔者认为 ,从宏观上看 ,“中介系统”包括 :上层领导“政策上决策者”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贯彻者” ,社会群众“政策认同者” ,学校与…  相似文献   

10.
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总体。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以外,同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呈显出自身所固有的属性、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性和关系的反映就是人们认识中的逻辑范畴。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的除了认识其规律以外,还必须把握它的各个方面、侧面,它的属性、联系和关系.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全貌。因此,在认识运动和逻辑思维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必须判明规律和范畴各自的特点及其共同点,判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文除了主要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律同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外,也将涉及到一般规律与范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有些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这一定义,只注重矛盾特殊性与事物的质的联系,忽视了矛盾普遍性的作用,这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本体论来看,第一,它难以说明不同事物的同源性。第二,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转化。从认识论来看,第一,有碍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第二,看不到已有知识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第三,在形式逻辑上也排除了类比的方法。第四,也使事物变得难以表述。因而,质的这一定义,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在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共同推动下发展的,二者总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在社会中,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比例刚好处于最适合事物发展的状态,就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13.
田萍 《培训与研究》2006,23(5):34-35
隐喻是类推产生的心理机制,类推是隐喻在新词语产生和流传中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人们在认知上通过隐喻的方式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后,必然会把用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类推到与该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身上。“人间蒸发”是随着“蒸发"的使用范围扩大而产生的,它既突破了原来运用领域的单一性和专业性,又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相似文献   

14.
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实践为取向,以意义为单元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尝试。意义总是在人与事物或他人的联系中显现的。使人与事物或他人相联系的,正是人的能动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正是对意义的理解、追求和创造。实现教育的意义是教师的使命。以提示教师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联系及其教育意义、对怎样使教育意义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都具有清醒的意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实现教育意义的思维策略,实践-意义取向以意义的追求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着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直觉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存在,它不仅是走进生命深处的工具和方法,而且是生命本身的重要内容。教学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要开发学生的直觉。因为直觉意味着文本理解的多样性;直觉能把握语言无法把握的东西;直觉是获得内在知识的方法;直觉可以把握运动变化;直觉可以使学生的天分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17.
“类”在黑格尔哲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理解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和源头。黑格尔哲学当中的“类”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外在的思维形式,另一方面是指内在的事物本质或共相。其中外在的思维形式是主体先天所具有的。它是主体用以把握实体的逻辑方式,是对康德的先天范畴的理论推演。内在的本质和共相来源于柏拉图的理念,它是世界的本质和动力,它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普遍性,是事物当中不变的永恒。由于本质存在于事物内部,这样,就无法通过感觉感知它的存在与否.于是“类”作为事物的本质只能通过反思才能获得。而不可能透过事物“看”本质。因为本质是离开了经验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市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和“两基”攻坚的基本完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教育评价制度。现阶段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矛盾日益凸现,如何建立客观、科学、准确、全面的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比手法在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它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深刻的社会内涵,这在他的短篇小说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通过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巴克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为世界文学留下了不朽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呼声,就是呼吁纯粹按照其直观的“自身被给予性”,来回避所有无关的成见。即:只关注事物显现于意识前的叙述,排除掉所有意识之外的假定和成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回到思维的直观认识,回到纯粹给予的意识,胡塞尔主张运用“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现象学还原”方法。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是现象学分析意向性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