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元概况]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重在鉴赏课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深刻丰富的语句。课文有鲁迅的《灯下漫笔》,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韩少华的《记忆》,屠格涅夫的《门槛》,郭沫若和罗素的短文《〈鲁迅诗稿〉序》与《我为何而生》。本单元课文的体裁多样:有杂文、悼词、散文诗、序言、随笔。同时都出自名家之手,自由活泼,又基本上以议论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片断一: 解题配乐 创设情境1.齐读课题.2.说说“小萝卜头”在课文中的含义.3.检查预习效果: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小萝卜头的情况.同时,播放歌曲《雨花石》,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  相似文献   

4.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蕴含的情、理、志,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熏陶。 2.掌握戏剧文学常识和阅读戏剧的要点及方法. 3.培养学生朗读要能正确传情达意,准确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和研究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和写作简短剧评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讲读中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1 .学习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 ,懂得知错就改就是诚实的一种表现。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联系上下文 ,读懂课文中的语句。3.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 .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2 .感受列宁对鸟的爱 ,对孩子的爱。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1 .自由轻声读课文 ,把字音读准 ,不认识的生词多…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方法1.提问法。2.讨论法。教学步骤一、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课。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北京中南海大门朱红影壁墙上的“为人民服务”图片)通过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介绍这句话的来历。简单介绍张思德。二、初读课文,理解词句1.引导学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或者班级内讨论的方法解决。2.引导学生说说读课文过程中遇到的不容易读懂的语句,然后…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相似文献   

9.
严海波 《考试周刊》2012,(71):55-56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会读、会写书后的三个生字,理解生词和新出现的词语意思,了解小品文的一些常用写作方法。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学习其中运用比喻等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高粱的特点 ,学习其坚韧不拔的品格。2 .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 ,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4 .学会生字、新词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方法 :读文悟情法。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软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随文理解生词、难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借高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掌握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课 ,出示高粱图二、检查预习情况 ,质疑1.汇报预习所得 ,小组讨论个人所提问题。2 .提出个人、小组都未解决的问题。三、带问题学习课文(一 )读出课文中描写高粱根的语句。…  相似文献   

11.
樊明 《现代语文》2014,(7):65-66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自读导言1.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以及席慕蓉《乡愁》诗的缠绵、细腻。3.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和迁移阅读的能力。(解说:乡愁是一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它亘古不息,源远流长,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生而言,只有反复诵读,细心揣摩,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才可体味其中一二。)自读程序1.播放罗大佑《乡愁四韵》录音带导入新课。2.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乐)3.学生跟读,细心体味。4.比较阅读:(1)这两…  相似文献   

14.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 ,背读课文。2 .理解字词的古今义差别。3.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节课。2 .课型 :背读课。主导教法 :1.诵读法。2 .导读法、讲解法。主体学法 :1.诵读法。2 .参照注释理解句意法。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查阅“讳疾忌医”成语的意思 ,并思考其危害。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讳疾忌医”导入。(略 )二、指导诵读四步法 :正读、译读、理读、背读。步骤一 :正读——在教课文之前 ,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然后教师纠正读音、语调。1.同学们朗读课文。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3.其他同学指出其读音错误 ;教师…  相似文献   

15.
《古井》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虽短,却集境、情、理于一体,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课文。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初读感知教学时可设计几个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文中写了古井的哪些事?3.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得比较紧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通过检查初读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李荣芹 《山东教育》2003,(10):26-28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及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3郾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含义。4郾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5.查阅有关战争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1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思想感情。2郾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述的。教学准备:1.带有生字的词语卡片。2.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课件。3.战争给各国带来灾难的各种图片资料。4.查阅有关国际战争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由当前的国际战争录像资…  相似文献   

17.
所谓感悟,简言之,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广之,还包括对知识的领悟,对趣味的体验等。我们不妨从教学实践论角度予以分析。   1.悟情。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教材提供了大量有着丰富情感的文章,为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提供了多种典范。因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学文后“感怀以做人”。   在教学《小珊迪》课时,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引导:“大家是带着什么感情学这一课的 ?”学生纷纷表示:“伤心”“悲伤”“愤怒”“敬佩”……教师因势利导:“请说说,你是读了课文哪些地方产生这种感受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一、领会作者对古城、古城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古城前景的美好充满了信心,从而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二、理解本文线索——“情”贯穿全文。领会抒情、议论的作用。三、学习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教学设想〕一、本文表意抽象,特别是抒情、议论语句的含义难以理解,故教学中应着重抓住: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加深理解;2、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走进文本,培养阅读能力:强化语境观,理解语句,概括含义,把握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文章主旨。2.走出文本,提高语文素养:走近钱钟书,勤读书善思考;寓言个性化解读;寓言创作尝试。教学难点难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重点:强化语境观念,理解重要语句,把握作者观点。教学方法研读法:走出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误区。点拨法:使学生研读有法可依,避免盲目。教学思路一、激发阅读热情教师可先背诵钱钟书的一些名言,再引出其人,简要介绍。目的: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以及阅读文章的热情,为课后阅读其作品创造氛围。二、感知文章基调学…  相似文献   

20.
严小伟 《中学文科》2005,(12):48-48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成图像之后再品读,使学生能存初步的图像感知的基础上去读文字,体会语占所要表达的含义,创设课文情境进行教学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如默读、轻读、自由读、大声读、小组读、重点读、示范读、学生互相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分读、带有感情读、配乐读、配画读等,视课文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