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语言含蓄隽水,细致精妙,向来是教者品评的最爱。其中“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组排比可谓本文语言的代表,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别,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但人们对前三组比喻的本体特点理解基本一致,而对“黄犬之与骆驼”的却众说纷芸,莫衷一是。《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对此列出了四种看法:贺诚章先生认为是“规模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中有一组经典的对比,那就是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四组比喻性的对比,要研究它突出的是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就得搞清楚这四对喻体所指向的本体。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已有多种说法。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多角度表达了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  相似文献   

3.
选修课的功能解读及实践处理成为横亘在众多一线教师面前一道鸿沟。如何跨过面前的这道鸿沟,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陋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选修课的功能解读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谈及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区别,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而我想说的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正像是白米饭之与面条,主食之与餐点,正餐之与甜酒,小桥流水之与大漠孤烟。我是标准的南方人,一日三餐习惯吃  相似文献   

4.
江南秋韵     
雪枣 《班主任之友》2004,(11):56-56
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散文《故都的秋》,说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达夫先生是性情中人,一生多历坎坷,笔下多抒心底愁情悲绪,自然欣赏北国“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了。其实江南的秋,它的韵、它的味,就正在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之中,在不是春光而又似春光之间。对于江南的秋韵秋味,我是从我上学时窗外的那丛美人蕉开始领略的。这丛美人蕉在春天开始抽芽,夏天绿肥红艳,我常在窗下听雨打…  相似文献   

5.
妙比喻巧对比奇排比○陕西方庆玖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散文的语言简洁清丽、脍炙人口,《故都的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文的语言更让人叹为观止。文章极写了北国之秋,意味悠远,情调优美,文中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的一组句子,尤令人回味。作者...  相似文献   

6.
秋,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我热爱秋,热爱这令我翱翔于诗意之中的幸福时光。秋是一个孩子,不同的水土孕育了它不一样的性格。北国的艳丽给秋披上了色彩浓厚的“诗衣”;而南国的婀娜则使秋出落得轻柔,娴雅。聆听南国之秋,平淡中有了不平淡的韵味。南方的秋来得暖,来得淡。秋风吹过,南方没有“秋槐落蕊而知秋”的画面,只有沉静的气氛使人们稍许嗅到一丝秋的味道。南国之秋是一个令人沉思的季节,脱去喧闹的外衣,还给人们一个沉思的空间。沉思带来智慧,它是秋产下的聪慧的精灵。秋雨飘落,南方却没有凄凉的感触。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在夏末…  相似文献   

7.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咏写过秋景秋色,然而只有《故都的秋》最值得人领略欣赏,因为它别有一番情韵。文章的题目“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饱含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洗炼含情。文章的第一二段是总起,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作者先写北国故都之秋才够得上秋味: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接着写江南之秋,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惬意。文章第二部分是分写,从记  相似文献   

9.
南国的秋     
我是喜欢秋天的,喜欢它的秋高气爽、风清云淡、秋水清澈、秋月玲珑——这当然是我自来到人世每年都体验的南国的秋天。也许是被这温润的气候惯坏了,我并不能够适应北方的气候——干燥,风沙,温差大,四季的色彩极鲜明而强烈。如果有一种能用于测量气候的特殊pH试纸,我想北国的秋一定是强碱性,而南国的秋大致是弱酸性的罢。  相似文献   

10.
秋是郁达夫表达感情的点,特别是故都的秋,不仅是因为看不饱、尝不透北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更是因为北国之秋的深味,这种深味和作者的性格情趣、人生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1.
<正>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以《故都的秋》为例)1.自读自悟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郁达夫,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获得对文本的初步印象。或课堂导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2.质疑置疑问题1: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哪些疑问?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整体理解,找出文眼)问题2: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全文思路:  相似文献   

12.
“红豆”,是多么诱人幻想的字眼!古代诗人曾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佳句。它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在文章中加以颂扬;致使生在北国的文化人,产生了羡慕与妒忌之情,于是曾有过《红豆生北国》的长篇小说问世。这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红豆视为传递人类纯洁感情的精神火炬。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群年轻的生命,一群茁生茁长于北方黑土地上的年轻生命。再不见“小桥流水”的宁静与柔媚,也不见“杂花生树”的婀娜与妩媚!纯粹是大北方的粗犷——辽远的天,阔远的地,静穆的天地间,扯嗓放歌,够雄浑够味儿!真真是大北方的粗放——心可走马,胸可行船,博大的心胸间,激越奔腾,够热情够劲儿!此刻,寒凝大地的北国,天上飘着的是雪,那雪真如花。此时,春意仍盎然的南国,一定到处开着花,那花可如雪?南国自有南国的细腻、柔美与飘逸;北国也自有北国的粗犷、辽阔与奔放。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啊,真是要多美就有多美!埋藏在笔…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16.
一日检查作业,看某生抄写《故都的秋》开头一节文字,看到“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发觉有语病,我断定是学生粗心抄错了。为慎重起见,我翻开原文对照,结果却一字不差。教学《故都的秋》已有十多年了,我却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语病。如今只因这句话是学生所抄,我才恍然惊觉。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已经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17.
一日检查作业,看某生抄写《故都的秋》开头一节文字,看到“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发觉有语病,我断定是学生粗心抄错了。为慎重起见,我翻开原文对照,结果却一字不差。教学《故都的秋》已有十多年了,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语病。如今只因这句话是学生所抄,才恍然惊觉。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已经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18.
对个性极力张扬是徐志摩诗歌创作最主要的浪漫主义特色,具体表现有四大特色:一是注重理想境界的造与描绘;二是抒发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是塑造了众多抒情主人公形象;四是大胆的幻想,新奇的比喻及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竭力描绘,使我想到了高一时我们学过的钱钟书《读<伊索寓言>。其中讲到: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愚拙说是老实,狡猾说是聪明……你读《故都的秋》越入境,就越会有这种体会。“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讲得难听一点,就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犹如一潭死水。我们认为的缺点却成了作者笔下的优点,这难道不是一种补偿吗?而江南之秋却与北国之秋截然不同,“草木凋得慢”,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你还可以觉得江南之秋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空气来得润”,它的特点是耐人寻味,像个温柔的女子。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为江南之…  相似文献   

20.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六大题25小题,是一道令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眼睛为之一亮的好题目。这是一道仿写试题:依照下面的比喻句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要了解该试题的奥妙,我们可以参阅评分标准: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给2分;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给2分;四个比喻合理贴切,给2分;每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由此看来,该题和往年的试题是具有连续性的,都是考查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