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哀江南》     
自读导言1.反复吟诵,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准确、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3.认识超现实的联想想像、借景抒情等中国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解说: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本课是自读课文,学生经过了前两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鉴赏古代戏曲的相关知识,故而本课学习的侧重点在于要求学生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并通过自主的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能力,提高鉴赏水平。)自读程序1.演。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戏曲”。由于本文的…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这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像一首散文诗,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时不应作过多分析,主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欣赏作者独特的审美品位,体会这篇散文语言的细腻精美。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这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童像一首散文诗,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时不应作过多分析,主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欣赏作者独特的审美品位,体会这篇散文语言的细腻精美。  相似文献   

4.
当代散文家韩少华的《记忆》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门槛》是两篇颇有韵味的散文诗。前者深沉含蓄,极富哲理,语言优美典雅、具有诗的特质:后者构思新巧,短小精粹,语言朴素纯净、富有表现力。怎样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参透其内涵呢?针对当今中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喜欢“露一手”的心理特点,我们除了让学生诵读鉴赏之外,还可以鼓励他们“班门弄斧”,仿写名篇,与名家一比高下。  相似文献   

5.
苏焕生 《云南教育》2002,(34):32-33
《可爱的草塘》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北大荒的神奇和富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秀丽的彩色画卷,抒发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眷恋感情。教学这篇课文,要紧扣“可爱”这个中心,安排下面三个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初读课文,了解事件梗概1.大体了解有关北大荒的背景材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铺垫。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读一读“预习”部分,并结合教师的讲述,大体了解:北大荒在我国的黑龙江省。过去,这里由于气候…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7.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 1.利用《新华字典》《古汉语 辞典》查找生字词。 2.反复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文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4.广泛搜集材料,形成书面 文字材料。 (解说:本文语言率真天成,清 新淡雅,诵之如小桥流水,教学这 篇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另外  相似文献   

8.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  相似文献   

9.
自读导言1.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3.品味语言,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解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体会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对于本文来说,重点和难点应当放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和体悟“鹰”的形象上。)自读程序1.激发感情,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的画面切入,或者选取草原上雄鹰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鹰的英姿。2.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似文献   

10.
语文意识敏锐的学生,通过读和思,他能感悟文章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运用语言的妙处,欣赏文章的章法结构,即使是默读,也会“听”到声音,“看”到形象,“触”及情感。一字之妙,他会击节叹赏;精彩语句,他会品味再三。这样的学生如果加以必要的考试洲练,成绩怎能不好?  相似文献   

11.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自读程序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2.
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 (屏显.生读.) 1.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品味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读”是学习、理解语言的基本方式 ,是背诵、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也是规范、运用语言的基础。所以 ,从形式上讲 ,“读”不仅仅是“口”的活动 ,而应是眼、耳、脑共同参与所进行的协调一致的活动。从效果上讲 ,只有眼、耳、口、脑共同参与 ,“读”才能进入意境 ,再现画面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沟通汇融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 ,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 ,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小学语文教学加强读的训练 ,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为什么读1 .“读”是学习语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不读…  相似文献   

14.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的意思。3.在朗读与背诵中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说: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学习诗歌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朗读与背诵上,至于诗歌的涵义也许刚开始并不一定能理解得那么深刻,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多,理解会逐渐深入的。因此,在设计本文的自读导言时,要突出朗读与背诵。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背诵,但这首诗比较短(全诗仅158字),而且没有生字词,估计1…  相似文献   

15.
《蔚蓝的王国》是屠格涅夫晚年散文诗中的名篇之一。全文以奇特而美妙的想象和生动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令人为之心动的蔚蓝世界。教学中应抓住两个纬度,一是对想象手法的理解与恰当运用;二是品味优美生动、富有韵律的语言。教学中着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场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要用心去体味和感悟的。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充分感悟语言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学会积累、欣赏精妙的词句。本课以学生自读为主,一课时完成。  相似文献   

16.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侧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自读程序1.默读。(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相似文献   

17.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属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与思乡”,学习要求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8.
这一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使用语言要注意有的放矢和讲究分寸。这个教学核心点是综合了“单元教学要求”和两篇讲读课的“课文学习重点”以及两篇自读课的“自读提示”概括出来的。这一教学核心点在各篇讲读课文中的特点分别是: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的目的是“欣赏散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本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作者表达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1从品味语言入手,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起到关键作用的句子进行反复的朗读,也可以根据语境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在对语言进行感知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