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楚勤 《教育艺术》2007,(11):78-79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要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把学生引入一个"别有洞天"的境域,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活跃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讲究方法,精心设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内驱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可巧设悬念,让学生在头脑中有"疑",并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解"疑"的动力,让学生从无疑之处生疑,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地主动  相似文献   

3.
爱迪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科学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刨设问题情景.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生疑.把学生带进精彩的广问题空间.让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并积极主动去探究创新。  相似文献   

4.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5.
一、在生疑辨疑中猎取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把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包包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因此,备课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辨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往往  相似文献   

6.
学习来自于问题。要破除习惯于教师提问的思维定势、教师教材的权威意识、简单的文体知识的印证式解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质疑的方法有三:自读设疑,以求读懂;深析起疑,以求读深;产生有创意的问题和见解,以求读活。这三种方法融合多种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体现了思考和表达的个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疑在何处?     
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定的疑难或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设疑、疑在何处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答案、提升思维?1.紧扣疑难点设疑疑难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易被迷惑、分辨不清之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它们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疑对学生思维及时加以疏导。例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学生设问法”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设问法”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解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由学生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学生设问有两个层面,一是“设疑”,也就是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往往有自己新奇的发现,独到的心得。这些发现和心得,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学生设疑,向同学征答,此后设疑者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互相切磋。若自己的心得、发现是正确的,可以得以验证,也可…  相似文献   

9.
常文芳 《河南教育》2004,(11):39-39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疑并引导学生质疑。设疑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化,把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疑能促思,有问题才会有思考,通过设疑展示教学目标,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巧妙的设疑能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并能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让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去读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设置悬念是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的手法,情节到了紧急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学生如在学习中产生这种心理,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巧妙地设置悬念是数学教学中教学魁力的一种表现。一、设疑,激发思维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要先设疑。通常利用新旧…  相似文献   

11.
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中设疑和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疑就是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作为学生思维的外界动力,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促成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只有设疑,学生才会围绕疑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活动是...  相似文献   

12.
正疑趣课堂是一个疑中有趣、趣中生疑,由疑生思、由思得趣,疑趣立体交融、相得益彰,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疑趣中享受数学。"疑"指向智慧——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这"疑",是生疑,强调的是让学生引发认知冲突,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欲望:"两根小棒要多长才能与第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这"疑",是质疑,强调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主动质疑、相  相似文献   

13.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恩源于疑。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如何巧妙设疑,让语文课堂柳暗花明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种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活动。解决疑问是课堂关注的重点,对此,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本着"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理念,笔者坚持以问题导引为切入点,通过生疑、析疑、破疑、查疑,着力解决学习疑惑,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以人教版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为例,谈谈如何用问题导引,做到疑起疑落。一、巧置问题以设疑,于不疑处有疑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  相似文献   

16.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产生好奇感,提出新问题,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促进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疑,还要让学生会问、会质疑,这样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第一,设疑解除法。就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解疑难的习惯。教学中,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部分,这是课文的难点,其中语句难懂,包容的事又多。在讲这个部分时,可打破常规,先展示问题,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讨论解疑。思考题可设计为:1.书屋的布置及规矩是怎样的?2.先生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3.师生所读的内容是什么?4.“我”在书屋学习情况是怎样的?虽然文章长,内容多,但运用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主题思想也就很明确地总结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设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及解疑,启发学生思维。课堂中有效的设疑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动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须教有疑     
教学过程是求知的心智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教师要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生疑,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大胆提问,提倡先思后问,尽力帮助学生自己释疑,以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着探讨了设疑教学、科学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等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其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质疑,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