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燕 《华章》2010,(20)
<散步>是一篇深情的散文,它用朴实的语言,秋水般宁静深远的意境,举重若轻地将一个"情"字融入文中.作者在谈及这篇文章时,曾这样说道:"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伦理说得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正是莫怀戚的这些话,触动了我对课文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抒情性叙事散文,人教版、苏教版都将其入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对于《散步》的主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情感”,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二者尽管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这样的解读肯定有道理,也符合作者在该文的写作契机中所谈到的“人伦情怀”,但这种解读近年来已被新的解读所超越.新解读的中心取向于“生命主题”及“善待生命,热爱生命”,作者莫怀戚自己也说过该文是要写“生命感慨”.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编者把莫怀戚的《散步》安排在第一课,对刚入中学大门的中国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泓清泉。通过阅读,课文《散步》不但给即将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初中生一份善待衰老生命之"孝"的精神食粮,而且通过读写结合开启了初中作文写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课本韩愈《师说》文后“君子不齿”句中的“不齿”注释,有值得商榷之处,依作者写作的本意当以“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解释为妥。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怀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余宪  周伟红 《湖南教育》2007,(11):26-2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是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它所呈现的是习作者的生命本色;作文教学要唤醒的是习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的学习意向和愿望,要激励的是生命个性的独特体验,要鼓舞的是生命意义的追求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文的本质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心灵上与他人沟通,离开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也就缺失了作者思想参与的过程,这样的文章自然枯燥无味,行之不远。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渗透自我,融入自我,时时刻刻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脉搏,即通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其次,要抓住“美”这个永恒的主题,美是人的生存书写行为自身,审美是对美的体悟和发现,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是人生命状态的写照,是通过书面语言对自身生命和生存形式的现实形态和表征形式.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者离开了对“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优秀的“读者”,还要培养优秀的“作者”,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不但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富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0.
<正>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文本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由高效“输入”转化为有效“输出”。一、借助教材文本,指导学生立意、选材立意和选材紧密相关,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教材文章《散步》,作者选取平凡小事——祖孙三代一起在田野散步,来表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内容看似平常,但平凡小事中流淌着亲情,滋润读者的心灵。那么,在写作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12.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 ,刘勰认为 :“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一方面将“文心”指向创作过程的起点即写作的本质 ,认为“文心”的生成与抒发是自然的 ;另一方面又将“文心”指向创作的终点即写作的目的 ,认为要发挥文章传统的政治伦理功用。当二者之间产生对立时 ,又主张“情与气谐”式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在作者和后人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伟大与崇高的形象,但是历史所赋予他的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尾。以诸葛亮理想的破灭为线,从三个方面可看出诸葛亮生命的悲剧特质。首先,诸葛亮一生追求忠义却无法完成忠义;其次,诸葛亮在书中以一个“补天者”的形象出现,而“补天”的理想却以殒灭告终;第三,诸葛亮是传统伦理下的典范,但占尽伦理优势的诸葛亮却被反伦理一方击败。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诸葛亮的崇高,而崇高的灭亡以及在灭亡中展现出的“夸父逐日”般的悲壮恰恰是其悲剧的本质和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14.
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散步这样的寻常事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不是现代语境下的“幸福”。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幸福”。因为“散步”中多了“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母亲,文章把现代家庭“三口之家”的生活演变成了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幸福图景。这使《散步》有别于那些纯粹表现亲情的文章,尊老爱幼的伦理性暗暗渗透并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教学《散步》时,我想拿起一把刻刀,与学生一起精心"雕琢"文章中幸福的生命这颗宝石. 《散步》一文中,对幸福生命的"雕琢",源于"我"这个中年人——一个成熟的生命体.人到中年,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让"我"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怎样才能与亲人和睦、幸福地相处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让家人感觉到生命的幸福呢?"我"觉得"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要善待衰老的生命".兼顾生命的两头,这是中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幼小的生命",这是动物也能做到的,我们无需多言."善待衰老的生命",这样的认识,已不是简单的伦理常识,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我想,这样的思考是符合莫怀戚知识分子的身份的.周国平说,"只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6.
熊明川 《现代语文》2009,(1):123-125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写作是一种人生交际的形式,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宣泄。因此,写作的动力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早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之说,迄至现代,除了个别“假文人”的无病呻吟之作和受利益驱使的迎合应制之作,真正的文学创作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展露。  相似文献   

17.
陈进武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64-68,135,136
在散文成为最通俗的文学样式的当下,江飞的散文创作却独标高格,引起了同行与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他的散文集《纸上还乡》既揭示了他倾注于故乡罗岭的深厚情感,又打开了认识皖中乡村人及其生活变迁之窗.当然,江飞这种“纸上还乡”的努力还宣告了“80后”作家正以透彻而深刻的生活体验扎实前行,不仅显现出当前散文的现代性“伦理意义”,而且还向当代文坛竖起了生命伦理写作的鲜明旗帜.  相似文献   

18.
《热爱生命》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蒙田所写的一篇随笔.如果我们带主观情感去品读,难免有先入为主的弊端.那么,怎样品读才能最接近作者的本意呢?笔者以为只有弄清楚"作者当时怎么写",把握作者写作时的思路,才能最有效地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9.
莫怀成的《散步》是一篇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特美散文。以“我”为支点的祖孙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多么惬意的家庭生活!八百字短章,浑然天全,笔调冲淡,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与此相关的教学问题也很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沟通”,而“对话”是语文新课程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如何解读文本,完成读者、作者、文本间的多重对话,致使师生在文本对话中感悟、交流、沟通、升华,《生命,生命》一文课堂的教学,或许对你有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