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中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来的电影文本与改编后的电视剧文本的比较研究,厘清两个时代不同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诉求,以此探寻"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时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刘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4):18-20,17
影视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本类型,常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改编,涉及到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一部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是对于原著精神实质把握的作品。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活着》对小说的改编为例,说明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忠实,而是一种同曲变奏的忠实,是超越的忠实。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与多媒体时代,由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众多影像文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视觉文化对年轻一代有极大的冲击力与吸引力,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好影像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促成对文学文本的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这样一类文章,它们或节选自名著,或根据原著改编,不管是低年级的中外童话寓言,还是高年级的古代经典、现代名著,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探究价值。那么,这一名著类课文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初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研探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文本,丰厚文学积淀。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另一文本.也即是互文本。可以指向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向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可以通过戏拟、引用、拼贴、借鉴等互文写作方式来确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文阅读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在互文性的视域下,文学文本与电视文本两种不同的呈现形式,超越了历史与文化的精神突围,在对经典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了两种文本的对话交流。但同时,互文本在处理文学文本的多声部复调对话的过程中,也面临电视旁白过多的尴尬。在全媒体时代,应当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电视文本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成为简·奥斯丁》是对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大胆改编,文本中虚构的人物形象、情节与真实的历史碎片的拼贴。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怀念经典的心理,另一方面,现实观念的巧妙渗入也消除电影观众与历史、经典之间的时空隔阂。通过文本与现实的拼贴游戏,把一个文学个体的想象纳入到电影创作的想象当中,是改编的又一种出路。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电影改编行为是这段时期内文学场与电影场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见证,虽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编经验,但在对经典文本和当下文学作品的改编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艺术盲点。为避免这些艺术盲点,电影创编者应该加强改编活动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协调,坚持人文关怀的标准,进一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理论视野的积淀。  相似文献   

9.
霍桑的最后两部儿童文学作品集较好地体现了跨文本性,尤其是副文本性和承文本性,这种通过改编古希腊经典神话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彰显了作家的自信,另一方面赋予了古典神话新的时代内涵,展现了作家希望通过重构经典神话来有效地教育下一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正>一则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这个文本无论在任何时代中都具有生命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对文本生命力的领悟途径,值得思考。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一、文本解读是领悟文本生命力的根本途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面临着自己不幸遭遇与亲人身患绝症的双重痛苦,在痛苦中徘徊于庭院,看到了一树盛开了的紫藤萝花,从花儿由衰到盛想到了人生的际遇,认识到了生命有永恒的一面,人生亦有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改编一直受人瞩目。就目前而言,改编的方式主要有名著文本改编和影视摄制两种。在将古典小说名著改编成影视剧的艺术实践方面,声势虽大、数量虽多,但能为公众所接受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且有每况愈下之势。文章以古典小说名著业已摄制完成的影视作品为例,从古典小说名著改编的经典性、叙事性、普适性出发,指出当下的古典小说名著改编,存在缺少对古典小说名著应有的认识和尊重、割裂古典小说名著固有的叙事文脉、曲解古典小说名著的普适性且功利性明显等问题,并由此引出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代好莱坞大片《特洛伊》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蓝本,在银幕上重新塑造了新的影视经典。在文学文本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两种媒介符号的变化导致叙述情节、人物、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因而分析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不能以是否"忠实于原著"的单一标准进行判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经典经过历史证明,是能够对中国人的生活起到参考作用的。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当下的解读里指导完成每个人生命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参照系,在这个世纪仍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诗经学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具特色的不同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由文化《诗经》到文学《诗经》的过程,即由经学语境生成文学语境的过程。本文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诗三百》由“经”而“诗”的现象放到文化生产场即文学场中去作整体考察和审视,以探寻经学和文学生成的过程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经学在巴蜀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始于西汉文翁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巴蜀经学就以汉代中央博士官所传今文经学为主。进入东汉以后,更是与谶纬、灾异之学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巴蜀的儒学学术风尚。在东汉中后期今文经学即将被古文经学取代的前夜,巴蜀经学达到了自己的顶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文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保障,四者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史、论、著和方法“四位一体”的全新视角来开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特殊构成的经典,《礼记》在经学史上拥有多样化的诠释方式,对全书篇目编次进行纂编重构就是其中一种。相对于名物制度考释、文辞训诂和礼义疏释等传统方法来说,纂编重构是经学诠释中的另类,数量上也属少数。通过对这类诠释著述的纵向疏理,可以探讨著述者在诠释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建构礼学体系的努力、思想倾向及其诠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诗经典的基本属性是典范性和不确定性:典范性表现为能够代表某种范式的成熟,为后世创作提供借鉴;不确定性是由于审美思潮与价值标准会随着时代和个人而不断变化,并直接影响经典的建构。唐诗经典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特殊的发现人,通过发现人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的。发现人对唐诗经典的标举是通过诗选、诗话、笔记和其他一些论诗杂著而实现的,其中诗选所建构的经典体系最为系统。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现代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力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等待戈多>的成功与贝克特使用的语言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该剧本也表达了人们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通过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语言对人物荒诞生活的揭示以及荒诞语言与主题的结合.可知荒诞语言这一叙事策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体是在汉代经学潮流背景下兴盛的一种为阐释儒家经典而出现的文本,即经传。传统观念认为,司马迁《史记》是史传体裁的创立者。《伯夷列传》作为《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因为体例和写作方法迥异于《史记》其他列传,被视为《史记》列传之"变体"。然而通过对汉代经传向史传发展过程的基本梳理,及对《伯夷列传》文本进行细致研究,可以发现《伯夷列传》并非是后出列传的"变体",而是在经学背景下较多保留了经传的形态。并通过《伯夷列传》的经传形态,初步探视《史记》列传的文体特征深受经传影响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