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沧晔 《文教资料》2007,(7):134-137
《孔子》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作者在研读了《论语》后的一部小说。通过这部小说作者阐述了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对《论语》的一份阅读手记,它阐释了作者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儒学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作者在作品中对《论语》里几个重要命题的误读的探讨,来探寻产生误读的原因,以及儒学在日本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杨书案著历史小说《孔子》(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次印刷)问世后,受到一定的欢迎。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作家井上靖写了一部同名历史小说《孔子》,并且译成了中文(我写了一篇《对井上靖(孔子)的引文与译文的商榷》,见《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受到日本和我国的推崇有关联。因为井上《孔子》一出现有人便说:“井上靖的《孔子》是富有哲理意义,又有艺术价值的一部‘大书’。我读了这部杰出的作品,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但沉静下来,一经反思,顿时又醒悟,这毕竟是外  相似文献   

3.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以孔子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孔子》。在这些以孔子为题材的诗歌中,阐释了诗人对孔子思想的见解,抒发了对孔子的景仰之情。这些诗歌为作家后来创作长篇小说《孔子》奠定了基础,不仅成为小说的题材来源,也是孔子形象塑造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初读《孔子》时,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等几个篇章中,系统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以至西汉前期儒学的兴废与发展状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儒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弟子及孟子、荀子;秦汉之际的儒学,此时六艺湮没;汉代儒学,其代表人物为诸学者及学官。纵观整个儒学史,司马迁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7.
"士"或士人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泛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和发展者孟子就是新兴士阶层的典型代表。该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阐述了孔孟儒学中的士人品格。孔孟认为"士"是道的承担者,修身以出仕弘道是新兴士阶层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今年,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诞生80周年,也是他写出成名作《斗牛》的40周年。《斗牛》是井上靖战后写的第一篇小说,获1949年下半届芥川文学奖。从此,井上靖一发而不可止,崛起于当代日本文坛。自从《斗牛》被介绍到我国以来,评论界对这个短篇,特别是对主人公津上的形象,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津上这一形象的基本看法是:一方面肯定他开拓艰  相似文献   

9.
姜良存 《现代语文》2006,(2):121-12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的诸多人士,以至日本汉学家井上靖称“孔子是人类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宋博  何跃 《时代教育》2015,(5):261-262
继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天平之薨》、《苍狼》发表之后,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杂志《群像》发表了第三部中国历史题材小说《敦煌》。《敦煌》中处处显露了井上靖先生写作风格中的细腻婉哀之美,而且故事情节精彩,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因此本文先选择《敦煌》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解读,然后再分析小说中大到整体结构小到各个细节中所凸显的艺术之美,以利于对井上靖写作目的与意图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孔子和今文学》一文是蒙文通晚年最重要的一篇经学论文,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该文中,他综合了《儒学五论》的主要观点,从解决今古学入手来思考经、子、史的关系,通过构建"批判儒学"来重新定位经、子、史的关系,通过对儒学根源的不断回溯来彰显今文学(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他自觉地将治子之法与治史之法结合起来,着眼于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在儒学与诸子传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来考察儒家思想的变迁,揭示了今文学的根本精神是"革命""素王"说,今文学井田、辟雍、巡狩等制度寄寓了天下大同、万民平等的理想,从而基本上揭示了今古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在儒学的思想体系中,贵和的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孔子贵和思想是在系统总结前人和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和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字已经出现,《周易》的六十四卦是天地人三  相似文献   

14.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戊戌前的岭南讲学中,有大量关于"董氏学"思想的阐述。他指出了"董氏学"在儒学思想学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认为"董氏学"与孔子"改制思想"和"微言大义"有密切关系。他还着重说明了"董氏学"的入门途径。康有为讲学中的"董氏学"内容与其《春秋董氏学》的成书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清华 《教育》2011,(26):40-41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该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孔子和孔子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意见分歧也许更大。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在理论上遇到三大难题,即:孔子思想的性质如何认定的问题;孔子保守的政治倾向应如何看待的问题;"真孔子"与"假孔子"的问题。对这三大难题的求解提出理论上的思路,有助于从理论上澄清"打倒孔家店"和"儒学复兴"这两种极端态度中的若干迷误。  相似文献   

18.
王婷 《考试周刊》2011,(14):26-27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相似文献   

19.
《大学》在儒学史上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学》居《四书》之首,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步。《大学》纵贯儒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本文试研究《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的宗法社会和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先秦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但它在先秦只是一个民间自由学术派别,…  相似文献   

20.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