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全诗主要由橡树和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共同表达出了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理想;并且诗人借爱情为载体,表达诗人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诗人共同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浅析]这首诗集中写了诗人在临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山外青山楼外楼”,在重重叠叠的青山翠岭之间,掩映着一层层雕梁画栋的绮阁朱楼。祖国的  相似文献   

4.
拟人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英汉语言中拟人隐喻既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对英汉拟人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英汉语中的拟人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对拟人隐喻的英汉互译也有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黎新平 《考试周刊》2013,(18):141-142
<正>在我国的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内容与物理课文中的参照物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来看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诗,暗含着物理学中参照物的知识。青山"出"说明青山在运动,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诗人走来,可是山为什么会运动呢?很显然,这里是因为作者选取了"帆船"作为参照物,才感觉到山是运动的。再看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会运动,是以文中的  相似文献   

6.
北宋诗人郭祥正存诗约1400余首,收集在其诗集《青山集》的诸多版本中。详细地搜集了郭祥正《青山集》的宋代版本、元代版本、明代版本、清代版本、民国版本,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各个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意图对郭祥正《青山集》的版本进行源流考辩。  相似文献   

7.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拟人在语言表层是一种修辞现象,实质上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三种拟人表现方式进行分类统计后,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这些拟人表现方式,考察剧中拟人修辞的隐喻机制及其认知功能,发现拟人是源域(人)向目的域(非人实体)映射的结果,拟人是剧中人物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具有类推说理功能,能够引发读者对剧中情景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把山与月人格化,让他们和诗人的情怀相通,这样就可借山和月的眼睛展示诗人高洁的情怀。文中写到陶渊明的南山和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写到苏轼《赤壁赋》里的东山和苏轼的虽遭遇挫折却能在苦难里开出花来的随遇而安。山、月有了人的灵性,而诗人则有了栖居于诗意的文学意境。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学者对陈子昂的诗论持否定态度,但"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是陈子昂对当时宫廷应制、粉饰太平之作所发的感慨,并不是完全否定了那个时期所有诗人的创作.陈子昂的出现是唐前期诗歌理论及创作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陈子昂提出的恢复汉魏并不是停止不前,其本身便是一种创新.我们拿陈子昂的诗放在当时活跃于文坛的所谓"宫廷诗人"的诗中去比较,一眼便可看出陈子昂诗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作之一。在这首诗中,诗人敏锐地抓住几个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情感、景象三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时也微妙地展露出时过境迁,旧梦难圆的无限感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唐代晚望诗是指文人傍晚观望自然景物有感而发的诗作,内容以伤秋、咏怀、自叹、山水为主。晚望诗与山水画的构造和艺术美感具有相似性,并表现为"无我之境"的自然美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美。晚望诗体现唐代文人自然观趋向成熟,并表现为客观自然物化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比喻的成功运用是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语言艺术的集中表现。玄机诗歌的比喻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用得贴切新颖、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显示出她较高的语言艺术素养,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同时,鱼玄机也借比喻这一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倾诉了自己悲苦的身世和情感历程,这正是其诗歌主要的修辞动机。  相似文献   

13.
朗费罗是19世纪中期美国久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有不少禅境、佛味隽永的诗篇,读之清醇澹泊,不沾一丁点儿的世俗气,带给人纯美的享受。朗费罗诗歌的禅境佛理体现在他的诗简洁押韵、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禅门提倡的"本色"要求,同时诗歌中闲适的人生追求和"空"、"寂"的意境设置,也体现诗人高、远、幽、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东坡"清"词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其中的"清"主要指向客观的自然景物、主体的审美心境以及诗乐的独特格致,但很多时候这几种意蕴在东坡"清"词中是合而为一的,即东坡"清"词从整体上呈现出了独特的"清"美。  相似文献   

16.
创作心境与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诗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审美观照对象的处理方式各异,使二者诗作形成不同的美学风格:自然客体在前者诗作中是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形成陶诗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淡逸闲远的美学风格;在后者诗作中则是引发诗人沉思或承载诗人情感的媒介,形成华诗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与崇高深邃的美学风格。二者诗作在关学风格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源于中西文化系统中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并形成中西截然不同的美学机制与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17.
朝鲜诗家李溪在《星湖僖说》中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批评的内容涉及韩愈诗歌的本质、诗歌的风格、诗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意境等,给爱好韩诗和研究韩诗的人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和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意象选取纤细精妙,意象组合独具匠心,呈现出变幻多姿与凄迷伤感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一种象征意蕴,并与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在彻底归隐前及归隐初期,其诗文中的核·讳象征性意象大致为“鸟”、“园田”、“门(窗)”,归隐后期则主要为“鸟”、“桃花源”、“舟”、“宅”、“松”、“菊”、“酒”。象征性意象不仅使陶渊明的诗文呈现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折射、隐示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