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后,我设计了一堂练 习课,下面是这堂练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师首先通过一道开放题的练习,巩固“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接着出示下列条件: 根据初步调查,五年级一班男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4元,女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2元。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你想求出什么?  相似文献   

2.
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就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谈一点体会。一、及时改变题中的数量关系,防止受例题的影响,造成解题时套框框。在应用题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巩固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要求学习机械重复地练习与例题相仿的题目,这就会造成学生解题时忽视分析数量关系,而产生照葫芦画瓢的现象。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第七册第76页的例3、例4,是两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如果在教学时,分别教学了例3、例4后,又只要求分别练习与例3、例4相仿的练习题,那么学生在解题思路上就产生了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于理解、巩固这两种形式的求平均数题目的解法有好处,但当题目结构及数量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数。在课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汇报交流并进行解答,以巩固课堂所学。教学片断如下: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编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学生秩序井然地进行活动,教师适时参与。小组交流后,选择部分学生汇报,并让学生列式解答)生1:妈妈买了很多巧克力,我第一天吃了5块,第二天吃了6块,第三天吃了4块,平均每天吃…  相似文献   

4.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索解题的方法,开拓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复习求体积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下列一组题:1.做一个圆...  相似文献   

5.
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让练习课的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形成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我在《平均数》练习课中进行了尝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  相似文献   

6.
指导思想围绕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运用发散法组织练习,实现积极迁移,构建认知结构。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构题特征。课前操作用简便方法均分苹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3页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相信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本文从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等方面探讨了精心设计练习,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题根变式教学是指在复习课中,以题根题为例题,引申出若干变式题,从而形成"变式网络",为学生提高解题能力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铺垫,帮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反思巩固、欣赏体察、变式应用,以至提炼成数学思想方法,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复习模式.下面以高三一轮复习中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一课为例,展示基于题根式变式教学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的一节内容,之  相似文献   

10.
<正>华应龙老师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富有智慧的数学老师,前不久在苏州听了他的一节《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课,更确信了这一点。整节课以三个活动为主线。首先以"比较全班8个小组的口算名次"为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接着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其实是一个接近实际的"真实数",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以一个有趣的题目,让学生深刻体会"极端数  相似文献   

11.
练习课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思维为主要任务的课。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在新授课后要安排一节或两节练习课。而练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知识的“重复”。怎样做到知识既有重复又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近几年来,笔者重点探索了练习课的基本教学结构,认识到练习课有别于新授课,其关键在于练习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层次性”和“发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听了一节高三数学复习课,课题是“空间直线”,是一节第一轮复习教研课.据了解,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笔记并完成预备练习.预备练习是五道选择、填空题,比较基础,从学生课堂表现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预备工作,部分学生的疑点问题,是通过其他学生讲解而获得解决的,教师以题检查阅读效果、以题梳理知识获得较大的成功,随着教师的“同学们基本概念掌握不错,但对异面直线的认识我们不能停留在新课的水平,还要有新的突破”,学生进入“剖例探法”学习环节.例题只有两个,一个是以四面体为背景、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问题,一个是以正方体为背景、求两条异面直线距离的问题.学生做了约10分钟,有两个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后又有几个学生对前面两个学生的表述做了部分修改.教师又以“做完题后还该做点什么”,把学生活动引向深入.先是在黑板上解题的两个学生讲解题思路,修改的同学谈修改意见,后又有其他的同学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解法、总结解题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2小节例5和例6,从两个侧面讲述了相遇行程问题中求路程及求相遇时间。这两个例题属于同一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数量关系,特征是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越来越近,在途中相遇。传统的教法是讲完一例,接着作模仿性练习,即使学生尚未完全理解,也能硬套解法,但效果欠佳。因此,教学这类应用题时,我改变了一例一题的教法,设想用整体思想进行教学,将两道例题改编同样的内容,两例齐下,集中练习,寓学法于教法设计之中,放手让学生联想思考的顺序解题,老师仅作适当引导,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拟定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听了一节高三数学复习课,课题是“空间直线”,是一节第一轮复习教研课.据了解,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笔记并完成预备练习.预备练习是五道选择、填空题,比较基础,从学生课堂表现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预备工作,部分学生的疑点问题,是通过其他学生讲解而获得解决的,教师以题检查阅读效果、以题梳理知识获得较大的成功,随着教师的“同学们基本概念掌握不错,但对异面直线的认识我们不能停留在新课的水平,还要有新的突破”,学生进入“剖例探法”学习环节.例题只有两个,一个是以四面体为背景、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问题,一个是以正方体为背景、求两条异面直线距离的问题.学生做了约10分钟,有两个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5.
王蓉蓉 《考试周刊》2012,(84):72-73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人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6.
在算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公式熟,运算正确迅速,书写格式符合规定,关键在于加强练习。现在把我们指导学生练习的做法,简述如下: 1,认真研究习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练习。课本中每一个练习的习题,我们在备课时都从头至尾的做一遍,明确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以便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练习。教学新知识后的练习,开始应当是最基本的,目的在于使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得到初步巩固,初步掌握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以后应当有适当数量的综合性习题和实际作业,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初小算术第八册练习十一,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共有16题;加上《补充习题集》中这部分的两题,共18题,我们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儿童实际,做了如下的安排,第一节课做第1—8题,目的使学生掌握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要想使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就必须反复强化。反复强化固然可行,但若外界刺激过分单调,大脑皮层就会进入抑制状态而自动停止工作。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宜在数学课的巩固练习中,采取有趣的练习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第八册数学“数的整除”一单元中的“求最小公倍数”一节时,在学生明确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方法,并学会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之后,除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之外,着重说明求三个效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即在用短除法的形式取公有的质因数时,除了要取出三个数公有  相似文献   

18.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训练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其应变能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对待当前大题量的考试和较多的练习资料,我采用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办法,归纳整理了一系列专题,让学生练习,并选准例题、总结解题特征、解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巩固了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且帮助学生学会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性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概括解题规律。 1.小兰有故事书17本,小华有故事书11本,小兰给小华____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一样多了。这时平均每人有____本故事书。 2.一辆汽车第一小时行31公里,第二小时行39公里,第三小时行37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 列式:______________ 数量关系:________ 解题规律:________ 二、突破性练习在总数与总份数之间建立严格的对应关系,是解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安排突破性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解题关键,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规律。  相似文献   

20.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提升练习课的教学效益,对于巩固和深化新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都有重要的价值。以下就以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习十一”(关于比的意义、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的综合练习)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笔者打造精品练习课的实践.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