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元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本单元说明文的结构层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合理安排说明文顺序的几种方法。 2.明确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认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事物的特征,并能初步运用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充分了解科学小品文艺性与科学性兼备的特点,明确科学小品应用的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两篇讲读课:《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两篇课内自读课:《庄稼的朋友和敌人》、《珊瑚岛》;一篇课外自读课:《洲际导弹自述》。其中讲读课文集中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要求,是重点。 说明文的学习,总的要求应是把握好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是: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继续学习说明的方法和顺序。 通观全单元,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抓住要点,进行备课。 (一)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相似文献   

3.
一、单元提示学生初次接触到说明文,教学中要引导他们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说明与记叙的区别。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中可从以下三点引导:(1) 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2) 如何围绕特征说明?(3) 学会细致准确观察事物才能抓住特征。让学生发现并学习分析每篇文章怎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安排材料。 2.说明事物要有顺序  相似文献   

4.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将近、现代史教育,渗透于有关课文的教学之中。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个说明文单元,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3.了解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写说明文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这是阅读、写作说明文时应把握的最基本要求。本单元有五篇课文,被介绍事物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因而介绍时必须对材料有所取舍,这便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在介绍时由于作者抓住了事物特征,因而又客观地反映了它的基本面貌或本质属性,对此应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单元教学整体设想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生字生词。 2.理解本单元各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学习说明的有关方法。 5.理解说明的顺序的作用。 6.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重要性。 7.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单元教学重点 1.说明的方法。 2.说明的层次。 3.说明文的特点。 (三)单元教学难点 1.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说明的顺序。 (四)单元需落实的全部知识点 1.本单元各课中的疑难字词。 2.围绕中心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3.语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重点辅导】围绕掌握说明事物特征这一点 ,学习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 .事物说明文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要写事物的特征 ,但事物说明文的功用就在于具体地科学地说明事物特征等 ,以说明事物特征为写作目的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则以抒写作者情感为目的 ,事物特征的选择是为了构造意境、创造意象的。本单元中写桥的文章 ,以说明桥的特征为目的的是说明文 ,通过描写有特征的桥抒写情感、寄托情思的则是记叙文。2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事物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首先表现在说明事物的特征、性质、功用等科…  相似文献   

7.
说明文是介绍、说明事物的文 章,它以说明事物或剖析事理为主 要内容。因此,从内容分,说明文可 以分为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 种。不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不管采 用何种顺序、何种方法,说明文的关 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 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  相似文献   

8.
吕嘉兴 《作文》2023,(43):20-21
<正>单元要求1.学会观察和比较事物特征。2.恰当引用资料,说清事物的特征。3.运用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写作指导写作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将其独特之处介绍明白,给读者以准确无误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这个单元共三篇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是说明宇宙的构成的;《食物从何处来》是说明食物的来源的;《奇特的激光》是说明新的科技发明的。这三篇文章在写作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多种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进行说明。据此,本单元的训练要求如下:一、使学生掌握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二、使学生掌握举数字,作比较,用比喻,下定义等具体说明方法。本单元采用“阶梯式”进行训练。第一阶梯,  相似文献   

10.
1.要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说明文通常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结果、功用、制作过程、方法等,从而使读者对说明的对象有完整、清晰的认识。为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写作首先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仅要说明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更要说明它有别于其他事物的  相似文献   

11.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巩固说明文学习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科普文学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说明文的不同特点,懂得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不同的写作目的,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按合理的顺序说明事物。 (三)教学难点怎样抓住特征说明;按逻辑顺序说明事物。 (四)知识点 1.合理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确定合理顺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茹 《作文》2023,(7):22-23
<正>单元要求1.结合所学的说明文,理解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含义及作用。2.说明事物时,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写作指导说明性的文章属于“实用文”,其目的是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相似文献   

13.
鹦鹉     
题目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上)1.请给家、蜜蜂、鸡、鹦鹉、足球、钢笔、球鞋(择其一或另选)下定义。2.请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你的校园或其中最大的建筑物的情况。(原人教版)提示: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写作说明文要注意: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⒉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有条有理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作文指导贵州/彭晓萍难点指津本单元作文的难点是学生不易抓住事物的特征;未能明确地区别记叙文和说明文,作文时常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解决难点的办法如下。(一)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特征,为何要抓特征,怎样抓特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说明文的阅读1.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类型———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2.阅读说明文要用到这些知识,并结合文章内容作这样的体会:①整体感知说明文。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确定说明的类型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②理解说明文。抓住表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关键语句(中心句)领悟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结构。③领悟说明文。分析语言特色,领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选用平实或生动的说明语言,都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相似文献   

16.
事物的特征是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是说明文说明的中心。因此,学习说明文,首要任务是学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抓住特征呢?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二年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说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特点.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能写五六百字的说明文,做到表达准确,条理清楚,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此,第三册教材连续安排了几篇说明文.  相似文献   

18.
(课前教师准备燕子、麻雀标本和有关文字资料) 师:这单元我们学了说明文,掌握了说明文语言的要求是"严密、准确、具体","说明事物要抓住其主要特征".本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一下说明文的写作.先看屏幕:  相似文献   

19.
【重点难点说明】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知识有 :理解并把握说明文的两种基本类型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常见说明方法的运用 ,通过把握中心句理解段落内容和全文内容 ,语言的准确性 ,等等。难点知识是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重点点拨】1 .说明文的两种基本类型。参读课本 31 5页《谈谈说明文》第一段 ,要明确本单元的《死海不死》《统筹方法》《向沙漠进军》都是典型的事理说明文。这些事理说明文除要说明事物特征、性能外 ,重点在于说明事物特征、性能等寓含的科学道理 ,往往通过现象、表现去分析内在原因、道理。2 .把握中心句。把握中…  相似文献   

20.
<正>八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写简单的说明文1.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2.针对具体情况,选好写作角度。写说明文也要求有的放矢。要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切合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读者对象不同,写的角度也不同。3.务求解说清楚,,做到条理分明。说明文解说事物、阐释事理要主次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