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是进化惹的麻烦 牙颌正畸就是纠正牙齿的错颌畸形.错颌畸形表现为牙齿排列拥挤,上下不能正确咬合,进而引起咀嚼障碍和颞颌关节疾病,是青少年牙病中常见的一种,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49%左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应用接骨板作内固定的效果及其优缺点.方法:25例患者共43处下颌骨骨折均行接骨板内固定.结果:25例患者术后创口均无感染,为I期愈合.20例咬合关系到位,5例咬合关系不理想,术后张口度在35mm以上者22例.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应用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栓扎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外型及混合型舌下腺肿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手术治疗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统计分析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由口内舌下区进路完整摘除患侧舌下腺,其中13例摘除邻近部分囊壁,2例未摘囊壁,同时抽出囊液;3例经患侧口外颌下区切口,摘除全部囊肿及颌下腺、舌下腺。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6年,无一例复发。5例术后患侧舌前区麻,1~3个月内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术后大出血或舌下神经损伤。1例因术后口外加压包扎松弛,颌下区囊肿复发,穿刺抽出液体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舌下腺囊肿系漏出液渗入周围疏松结缔组织中形成猪留性囊肿。依据临床特征及穿刺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根治性治疗从口内舌下区进路,摘除全部舌下腺,不必考虑囊壁摘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龋病是牙体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我科门诊于1995-11~1996-12牙体病治疗中,第二磨牙患龋率较高,本组对第二磨牙双侧对称性龋齿86例172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本组86例(男50例、女36例)172牙:年龄18—60岁,龋损程度:Ⅱ度龋25例,占29.06%,Ⅱ度龋54例,占62.29%;Ⅲ度龋21例,占24.41%.远中颈部龋52例,占60.46%,远中(牙合)颈部34例,占39.53%,不颌61例,占70.93%,上颌25例,占29.06%,第三度磨牙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角膜皮样瘤属一种胎生性疾病,其发生率较低,我科7年内共收治14例,经手术切除送病理证实为本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就诊年龄 2~21岁,平均11.5岁,据患者本人或家长诉,肿物均在患者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但大小不一,肿物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1.2 肿物位置与大小 肿物位于颞下方角膜缘者5例,位于颞上方角膜缘者4例,位于水平颞侧角膜缘者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常有各种原因、诱因使病情加重,甚至加速患者死亡。现就我科从1986~1993年收治的CRF死亡病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43例中男性29例,占死亡人数的67.44%,女性14例,占32.56%,平均年龄39.46岁(18~65)。死亡人数年龄构成比:18~39岁者死亡18例,占41~86%;40~59岁者死亡14例,占32.56%;60岁以上死亡11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30例中青年额颞顶部重度脑挫裂伤及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经颞肌间置一内端剪成筛状孔的引流管,穿出肌腱膜0.3cm于颅窗下硬膜外,并采取负压吸引措施;待病人清醒或好转发后酌情拨管。可尽快减少术后颅内积血、积液。防止其继发性损伤;以期降脑水肿。经颞肌间开放减压,可借颞肌的收缩及吸收作用,在拔管后可使引流孔印时闭合,不致发生脑脊液漏。同时颞肌还可将残渗液吸收,减轻局部反应。在引流期间颞肌经引流管筛状孔诊出的自细胞淋巴细胞及颞肌的吸收作用,又增加了防预感染的屏障。本组病人经此法处理,27例还生。此效果还与无枕区、脑干损伤的病例统计有关。  相似文献   

8.
作者收治44例严重颌颈部坏死性感染的脓汁标本全部作细菌培养。41例标本全部分离出细菌阳性率为93.1%,有38例标本分离出厌氧菌,厌氧菌阳性率为72%。此结果分析,对临床治疗严重颌颈部坏死性感染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说明严重颌颈部坏死性感染的细菌检查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跟痛症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的病证,尤以中老年发病率较高,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熏洗与药袋敷贴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症42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单侧发病者27例,双侧发病者15例;年龄39~74岁,病程1周~3年;其中跟骨骨刺18例;脂肪垫炎9例,跟部滑囊炎9例,跖腱膜炎6例。  相似文献   

10.
开放性颅骨骨折,是脑外伤常见病,对其治疗的手术方式各家不一,我院对12例粉碎颅骨骨折患者采用了自体骨回植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性别:男11例,女1例;年龄:7~63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马蹄伤5例,重物击伤4例,碰伤2例,信号枪击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0h,平均4.6h;单纯额部骨折6例;颞部骨折4例;顶骨骨折2例。合并硬脑膜破裂5例。 1.2 临床表现 头痛9例,呕吐5例,失血性休克1例,意识障碍2例,一侧肢体无力4例,麻木3例,头皮均破裂,污染较重4例,颅骨外露5例,有脑脊液流出3例,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2  相似文献   

11.
我院从1988年2月3日至同年5月18日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例,急性前葡萄膜炎伴有黄斑部水肿1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治疗方法让患者向鼻下方注视,将浸湿1%地卡因的棉签置颞上穹窿部。5号或5 1/2号的针头  相似文献   

12.
自1981年11月~1988年11月我们遇到高血钾心电图变化18例,其中有的表现极为特殊,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4~60岁,20~40岁居多(15例)。当血钾5.8~9mEg/L,平均7.4mEg/L;血钠、氯无明显变化。尿素氮平均59.2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平均22.9VOl/dl。病因主要是,慢性肾炎和尿毒症,还有肝肾综合征,肾结核等。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以来,我们应用癫克星胶囊共治疗52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者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20岁经上20例,14~20岁14例,10岁以下18例;病程10年以上19例,5~10年15例,5年以下18例,脑电图检查:异常者43例,正常者9例。全部病例选择按《精神病学》中癫痫及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及分类。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2000年1月以来开展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TVBt),共收治膀胱肿瘤患者18人,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8例,男17例,女1例;年龄39~68岁,病程3月~2年。术前均经病理、B超、CT证实。病理分型:乳头状瘤1例,T_1级移行细胞癌6例,T_2级移行细胞癌11例。 1.2 手术方法 18例患者4例采用腰麻,余采用尿道表面麻醉。均行TVBt,顺行或逆行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30min,保留尿管3~5d。  相似文献   

15.
脏躁,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其病“喜悲伤欲哭,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相当于临床上的发作性精神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以门诊患者为主,男6例,女102例;18~30岁68例,31~35岁31例,36~40岁9例;病程1年以内49例,2~5年56例,5年以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有关卫生部门对部分幼儿园大班幼儿及小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牙颌畸形在儿童中的患病率大约为20~30%,而牙列不齐者可占40~60%。前者的病因一般是遗传所致,而牙列不齐的病因大多由不良习惯、乳牙早失、乳牙滞留及佝偻病、唇腭裂等所致。牙颌畸形及牙列不齐的防治应从婴儿期做起。母亲在哺乳时,应使乳儿下颌有适宜的前伸运动;人工哺乳时应注意奶瓶的位置,若奶瓶过分压迫下颌,可造成下颌后缩而  相似文献   

17.
分离性垂直性偏斜(DVD)是一种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垂直斜视。以往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较单一局限,疗效不够稳定。我们对18例DVD病人,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经临床观察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5~26岁;单眼患者5例,双眼患者13例,共31眼。 1.1.1 眼位:10例合并内斜,斜视角为 25~△~ 80~△;6例合并外斜,斜视角为-15~△~-80~△8~△;2例合并反向性斜视,1例  相似文献   

18.
我院于1987·1~1988·8采用自行设计的经迷路后—小脑幕上联合入路的方法,切除大型听神经瘤4例。CT 显示肿瘤直径为5cm 者2例,4cm 者1例,3cm 者1例。肿瘤全切除者3例,次全切除者1例。保留面神经者2例。平均住院29天。后术1年随访,3例恢复了工作,1例可胜任家务劳动。手术方法全麻,健侧卧位。耳后经乳突至颞部孤形切口。颞部行低位小骨瓣开颅.乳突钻孔咬除乳突气房.在不损伤迷路和面神经的前提下.尽量削薄外耳道后骨壁,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所致脑疝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大面积脑梗死所致早期天幕疝16例采用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同时剪开硬脑膜.结果:16例全部存活,随访3~6个月,患肢肌力Ⅱ~Ⅲ级5例,Ⅳ~Ⅴ级10例,不全运动性失语1例,无1例发生癫痫.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发生早期天幕疝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是救治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冲性额颞部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68例对冲性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GCS评分3~8分者32例,9~12分者12例,13~15分者24例.结果:手术治疗48例,生存34例,死亡14例;保守治疗20例,其中8例中转手术,恢复良好19例,死亡1例.手术方法:扩大翼点入路和大冠状切口双额开颅.结论:①对冲性额颞部脑挫裂伤,因伤后脑实质的挫裂伤及继发性血肿、脑肿胀、脑水肿以及侧裂区血管受压损伤,常使病情复杂化,病情可能急骤恶化为其特点,观察治疗中应有高度警觉;②应适当放宽手术指征,不必拘泥意识状态,血肿量大小,中线移位等指征,争取在病情恶化前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③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