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奥涅金,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问世以来,人们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齐鲁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刘奉光《是中间人物,不是“多余的人”——谈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社会意义》一文认为,奥涅金不是“多余的人”,而是一个“中间人物”。其理由是:一、“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二、“多余的人”提法不符合小说实际。在近年来我国的奥涅金形象探讨中,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然  相似文献   

2.
众多的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共同塑造了“多余人”、“小人物”、“新人”三大独特的系列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的奇观,显示了俄国文学的实绩,反映了俄国文学的特点,也为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一论述“多余人”形象,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他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3.
叶甫盖妮·奥涅金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妮·奥涅金》(又译《欧根·奥涅金》)里塑造的文学典型。评论家一直把奥涅金定位为“多余人”,有人据此对奥涅金形象提出了一些否定性的解读。文章结合文本主要驳论了这一解读倾向,并提出用“边缘人”一词取代“多余人”以寻求更为客观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的爱情是对当时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批判 ,“多余人”性格的典型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作家对“多余人”的同情和肯定 ,说明了塑造“多余人”的形象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读者的角度考虑 ,欣赏“多余人”形象 ,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契诃夫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著名。“小人物”的题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两大主题之一(另一题材是“多余人”形象)。在契诃夫之前,普希金《驿站长》,果戈理《外套》都曾经塑造过“小人物”的形象,虽然写得很成功,但毕竟只是少数的篇什。契诃夫则是全身心地去关注“小人物”,并把反映“小人物”的命运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题材。表面上看,契诃夫似乎写的是生活小事,实际上却表现了“小人物”的痛苦生活,嘲讽了他们卑微的奴才心理。《万卡》、《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就是契诃夫“小人物”系列小说中的著名篇章。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论俄苏思想家及其作品对瞿秋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苏思想家及其作品对瞿秋白的思想发展变化影响极大,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的人”的文学形象对其牺牲前《多余的话》的自我剖析有直接影响。此外,托尔斯泰和无政府主义、普希金、果戈理、高尔基等人的现实主义都对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的总称,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俄国长篇小说中主要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有: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中奥涅金,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长篇小说《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的朱尔卡都林,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涅克拉索夫长诗《萨沙》中的阿加  相似文献   

9.
李钰 《林区教学》2011,(10):57-59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典型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笔者认为多余人并不仅仅包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莫夫等,多余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一形象的生命尚未枯竭,而是一直在延续发展着,多余人发展到奥勃洛莫夫并未就此完结,还有大量的文学形象具有多余人的特征,也应划入"多余人"形象之列。本文将研究19世纪下半叶屠格涅夫的作品《父与子》中的巴威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白痴》中的梅什金,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契诃夫的作品《樱桃园》中的拉涅夫斯卡娅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表现"俄罗斯"主题的诗作中,伟大诗人勃洛克赋以祖国"妻子"或"爱人"等意象,它们是诗人笔下"永恒的女性"形象的延伸,被用来表达祖国俄罗斯在诗人心目中的完美和神圣的情愫。勃洛克反映"俄罗斯"主题的诗作往往追溯国家的既往历史,同时对其未来又充满着希冀与期望,在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爱。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浸透着仁爱精神的伦理法学思想体系,提出了一整套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倡导德治的"为政以德"的德治观;注重人治的"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进一步对之加以总结、发掘和探讨,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俄罗斯文学曾长期默默无闻。但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坛人才辈出,涌现出了普希金等一大批天才作家,他们的作品也响誉世界。自普希金创造出"小人物"人物系列始,相继出现了"多余人"、"新人"人物系列,这道人物长廊开出了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一朵瑰丽奇葩。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是俄罗斯思想有关“现代性”思索的重要载体,是审美把握这两座城市文化编码的重要途径。它以鲜明的“俄罗斯化”特征,艺术地折射了300年来俄罗斯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关民族性与现代性、信仰与理性、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徘徊与选择。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寓言中,孔子形象纷繁多变。究其成因,一是道家学派借重孔子的名望扩大本学派的影响;二是儒道两家理论上既相冲突又相融通的特征使然;三是历史原生态的孔子的思想、性格为多面性的形象改造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与"小品",希望以西方文学之长补中国文学之短,却陷入"左右夹击"的困难境地,可谓"生不逢时"。然而,对于当时的美国和西方来说,林的英文水平、文化功底、幽默笔调和东方式的"闲适"哲学却又"适逢其时",英文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影响颇大。这段历史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界对"学校法人"的研究,主要关注学校法人的必然性、学校法人制度及其意义、学校法人本质、学校法人财产权以及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等五个问题。其不足在于,对"学校法人"概念的界定尚待明晰,也缺乏对学校法人条件以及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本身的深入研究。今后应通过加强文本、历史和比较研究,重点研究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本身,并关注无法人地位的学校及其存在方式和责权。  相似文献   

19.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