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伪翻译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晚清时期大量伪译本的出现就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903年张肇桐创作了小说《自由结婚》,却以翻译之名将其出版。该伪译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该小说在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其次,伪译者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期望以文载道,在翻译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第三,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伪翻译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晚清时期大量伪译本的出现就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903年张肇桐创作了小说《自由结婚》,却以翻译之名将其出版。该伪译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该小说在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其次,伪译者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期望以文载道,在翻译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第三,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伪译本现象日益受到翻译学研究的关注,是对翻译文本功能的肯定,也是作家创作和目的性的表现。对其进行研究是探悉翻译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地位和功能的捷径,是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从区分概念出发综述了当前对伪译本所做的研究,中国在伪译本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的伪译本现象。并预测了伪译本的前景同时提出了对待这类文本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自1954年已有十几个中文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时而处在中心地位,时而处在边缘地位,并且翻译文学这个系统本身也是分层的.不同时代翻译文学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因而翻译策略也不一样.对比<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来有代表性的2个译本: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最新的黄源深译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扬宪益和戴乃遮以及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的<红楼梦>英文译本为蓝本,旨在通过译者在翻译中的选词来探究文化自恋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试图找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反映其文化自恋的合适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的真正困难在于文化的再现。文化差异为文学翻译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同时也激活了译者的创造性。创造性翻译既能导致译本增值,又会造成原作文化信息的失落。  相似文献   

9.
"异化"还是"归化" --关于Emma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对<爱玛>两汉译本中部分译文的比较分析入手,就异化和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了在文学翻译中应慎重对待文化因素,避免造成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0.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同时, 也引发了种种焦虑、争议甚至质疑。由于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围绕翻译什么、 如何翻译以及如何才算“走出去” 等问题与困惑, 翻译界和文化界对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倾向, 因而也存在某些绝对或片面的观念。对此,本文提出应立足于翻译的历史价值观,从翻译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标出发, 充分关注文学译介的阶段性和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进而以历史的、 发展的、 开放的目光, 切实从平等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考察翻译活动,推进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翻译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关照,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普遍性,也就值得推广到他族文化当中。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适当将原文的潜在意义解读出来,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使译文读者能够在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平台上理解作品。文学翻译的明晰化从词汇的搭配、句法及文化的差异、修辞效果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无论什么文章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汉译英的文化翻译技巧包括:文化信息的方法、重组文化信息的方法和直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对等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文学翻译由于其文本的特殊性,成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简要分析了翻译在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东西方文化存有差异。任何一种语言都归属一种文化系统,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文字、文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操作的虽然是两种语言,但实际涉及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差异的翻译应是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张鲁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3):132-134
儿童文学的翻译首先是针对儿童的,译者面临着既保持儿童童趣又要把它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儿童文学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文化因素。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译者应当选择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让儿童读者有机会了解、经历异域文化和环境。但在语言使用上,应采用规范化的汉语,避免过多的欧化语言及不连贯、不流畅的句子。在具体的翻译中,有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文化诗学产生于翻译的文化转向中,它以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角度、多学科的空间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充满诗性品质的跨文化活动的内部机理和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翻译的文化诗学的主要内容,为翻译理论研究和中西翻译理论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进路。  相似文献   

18.
19.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后的文章体系处在重新建构和规范之中 ,秋白的文学与理论译作 ,对中国现代文章体裁的生成与规范 ,对现代语体从文言到白话再到大众化的进程等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秋白的政治理论、文艺理论译作是马克思主义东渐史上的重要著作 ,它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发起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学运动 ,起到了拓荒和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