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鲁迅小说《祝福》的“序幕”中,描写了“我”在鲁四老爷书房里见到的摆设,其中写到,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鲁迅的描述顺序和语言看,那脱落的一联是上联。从对联的平仄规律看,小说中明写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似文献   

2.
<正>上鲁迅的《祝福》一课时,有学生问到《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那脱落的半幅对联是什么,这是一个读书非常细心的同学发现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鲁迅为什么对那半副对联隐去不写呢?鲁迅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环境的描写,特别是对书房对联的描写是大有深意的。众所周知,书房是读书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兼作待人接客之所。书房的布置集中体现了主人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幽默     
明朝的祝枝山有一次给人家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这家人见了,怒气冲冲地到县官那里去告祝枝山,言祝用这幅对联咒骂他家。祝枝山笑着辨解说:“哪里,我写的这副对联是给你家祝福的!”  相似文献   

4.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有个谜一般的奥妙处,这就是鲁四老爷书房里那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季氏》篇的注解。“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理学的信徒们所崇奉的修养标准。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中出现了半副对联,颇耐人寻味。他是这样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据查,原句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朱在《论语》中《季氏篇》“陈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7.
对联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对联有许多讲究 ,写谜题对联难度更大 ,要十一、二岁的从未接触过对联的现代小学生写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行吗 ?出乎意料的 ,我班学生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还啃得津津有味呢 !一、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学生用好奇的目光问我。我不慌不忙地边写边念 :“问生意如何 ?打得开 ,收得拢 ;看行情怎样 ?醒的少 ,迷的多。”告诉他们这便是一副对联 ,继而神秘地说 :“上联和下联要我们各猜一样商品 ,能猜出来吗 ?”孩子们说 :“是伞和酒。”还回答了理由 ,在回答中 ,学生明白对联要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比较上…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看到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的话:“对于只会讲文章不会写文章的人,严格地说来,只能算“半个语文教师”。由此可见,练习写作,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经常练的最过硬的功夫,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语文教师质量的好坏。多年来,我坚持写“下水作文”,觉得我们教师写写“下水作文”,好处确实是很多的。一、坚持长期写“下水作文”,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鲁迅说得好,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啥时挤啥时有。我就利用点滴业余时间来练笔,我让学生每写一篇文章,我都先写一篇所谓的“下水作文”,后来,我就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写作文,学生在下面写,我就在前面讲台上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2000年第7期登载了季建飞的《“祝福”当在何日》。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绍兴籍中学教师,有必要在这里谈谈绍兴的过年习俗,来解决季建飞的疑问,对理解鲁迅的文章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送灶和祝福在绍兴的风俗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鲁迅在诗《庚子送灶即事》和杂文《送灶日漫笔》和小说《祝福》中都写了送灶的事。绍兴人叫“送灶司菩萨上天”。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监察员”,一家的凶吉祸福全由他掌握着。灶神像两旁有一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的日子是农历12月23夜,据说是玉帝召集灶君的“汇报会”报到的日  相似文献   

10.
黄玺月 《作文》2024,(14):48-49
<正>“还在看漫画!寒假作业写了吗?”一声大吼传来。“糟糕!妈妈要发脾气了!”我赶紧讨好地说,“写写写,马上写,你说写什么我就写什么。”“写这个吧!”我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打印的作业纸上赫然写着一行小字——写一副对联。我瞬间瞪大双眼,倒抽一口凉气。对我来说,这一行小字,简直就是一把利剑,把我的心扎成了筛子。要知道,  相似文献   

11.
“补壁”?     
《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7月12日有一文谈及《秋海棠》作者秦瘦鸥先生:“1985年我搬迁新居,秦老前来作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副为我补壁,那对子上写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者看来不明“补壁”的词义,闹了一个笑话。“补壁”本是一个谦词。书画家在向别人赠送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会用“补壁”一词示谦,言下之意我的作品只能糊糊墙壁。如果接受馈赠者也这样说,未免太不尊重作者了吧。“补壁”?@张逸群  相似文献   

12.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每读此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就会引起我的同情、激愤,使我们对黑暗旧社会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是一个悲剧,但作者为何要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安排在“祝福”中呢?小说为何又要以“祝福”为题呢? 根据课文情节,我认为:“祝福”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短文谐趣     
一字对联“九·一八”惨案时,有人写了副对联,痛悼受害学生。上联写着“死”,下联写着倒过来的“生”意为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三字小说《解放日报》曾发表过一篇超级微型小说,题目叫《第一篇稿件寄出之后》,正文只有三个字:等待着余味无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5.
王玉洁 《辅导员》2016,(5):34-35
辅导点拨作者通过写春节的"芬芳",有条理地写出了春节的特征,让人感觉惬意!字字句句紧扣主题,篇末又巧妙点题!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副副对联贴上门楣,一件件新衣展露笑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  相似文献   

16.
“老师,老师,您等等!我又想出两条下联,您看行不行?”我接过马世豪同学递来的写有两句下联的纸条,刚回到办公室坐下一小会儿,就又有几个同学满脸激动地送来好几张小纸条。当然,纸条上都写着他们的得意之作——自己对的下联。“真没想到,课堂上一个对对联的小活动竟让大家课下还如此着迷!”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刚才课上发生的那一幕……在学生们摇头晃脑、满有韵味地诵读了“积累·运用4”中的四副对联以后,我发现大家还意犹未尽,便趁热打铁,拓展延伸:“同学们,谁还知道其他的对联,说出来让我们一块共享共享。”短暂的沉默过后,刘丹…  相似文献   

17.
一副残联曲尽其妙新疆李百昌之于博大精深的《祝福》,这篇小文只取其一个侧面,一个不大不小的侧面“鲁四老爷”;而且,也并不求“鲁四老爷”之全备,只图去其皮还其真而已。权且以还留挂于“四叔”书房的半副对联作为“入话”罢:“……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  相似文献   

18.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祝福》一文,在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时,说房里有未脱落的半边对联:“事理通过心气平和”。这半边对联,出自《论语·季氏》朱熹的注。他用“事理通达而心气平和,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两句话,对孔子的“不学《诗》无以  相似文献   

20.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