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个知己,相交甚深,但无缘成为眷侣,只是偶尔在电话里纠缠,说些不相干的事,不相干的人,心知肚明的感情,月白风清. 有一个朋友,是亲密搭档,相互理解与信赖,而且惺惺相惜,业务与工作之余,心生赞叹,但无从表达.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忽视精英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高等教育能增加一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现实也证明,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出更有修养的公民、更有生产能力的工人、更有欣赏力的闲暇利用者.但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当它不能满足普及高等教育的需要时,教育公平问题便出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无疑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数学教师都懂得"充要条件"的概念,但应用起来,往往会忽视.本文用两个例题说明了"充要条件"的重要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浮华的娱乐圈,向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真正能留下名字的却少之又少,让人感叹,这是一个造梦的时代,却不是造星的时代.先有鸟叔席卷全球,后有越南天团HKT号称要逆袭鸟叔,对此,我不置可否.  相似文献   

5.
《河南教育》2007,(3):52-53
经济学家强调规则的重要性.把经济活动比之于游戏,没有游戏规则,游戏就无法玩.但在现实中,为什么有规则,游戏仍然玩得无序呢?我想起了克雷洛夫的寓言《狐狸建筑师》. 这个寓言讲的是一头狮子特别喜欢养鸡,但鸡舍不好,总是丢鸡.狮子决定请最好的建筑师狐狸来建一个坚固的鸡舍.  相似文献   

6.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扁鹊有两个哥哥,那两个哥哥都特有本事,只因为他们研究的学问与扁鹊的不大一样,便遭到冷遇。老大研究的是如何防病,但对于没有得过病的人来说,他们既不知病为何物,也便忽略了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知己,相交甚深,但无缘成为眷侣,只是偶尔在电话里纠缠,说些不相干的事、不相干的人,心知肚明的感情,云淡风清。有一个朋友,是亲密搭档,相互理解与信赖,而且惺惺相惜,业务与工作之余,心生赞叹,但无从表达。有一个网友,只通过电话,但心有灵犀,语言传递相知相解,在午夜相逢的快乐里,却只能思念,相聚在梦中。有一种爱,我们不能称之为爱情。虽然有同样的心动,同样的怀想,同样乍然相见的喜悦、依依不舍的眷恋,但尘世间总有一种约束,让心思沉静,让感情不再漂泊,发乎情,只能止乎礼。但依然可以在阳光下享受难得的温情,依然可以在午夜梦回时心…  相似文献   

8.
鲁民 《良师》2011,(8):53-5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只要还想有点出息,想干成几件事,就一定会有一个或几个学习的榜样,以此来激励自己,作自己前进的标杆。但平心而论,并非所有的成功人士都适合于当楷模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些榜样是没法学的,硬要去学,就容易误入歧途,成为邯郸学步。  相似文献   

9.
本刊2006年第9期的“教学思考”栏目里刊登了胡红波老师的《这样的“标准”合适吗?》一文,笔者很敬佩胡教师这种勤于钻研、不依循于常规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教学精神,但笔者对其中有的观点不敢苟同,现将自己的认识说出来与胡老师共同探讨,恳切希望得到专家与同行们的赐教.分类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教师,了解一些有关分类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好这一内容是很有益处的.我国逻辑学家寿望斗老先生在他的《逻辑与数学教学》(科学出版社)一书中指出,“分类就是揭示概念的外延,亦即指出同属于被分概念的诸类概念的逻辑活动”,同时提出了正确分类应遵循的四条规则:1.分类应当是相称的;2.分类应当依照一个本质的根据;3.分类所得的各子项应当是互相排斥的;4.分类不应当越等.其中第2条规则是最重要的规则,分类中大多数的错误,都是由于破坏这个规则而发生的.《这样的“标准”合适吗?》一文中提到的习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40页第3题,这是教学“分类”后安排的练习题,原题有三个小题,题目的要求是: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此题的题意很清楚,要将每一行中的4个对象分为两类,其中的一个对象与另外的三个对象是不...  相似文献   

10.
不能颠倒     
有一个幼儿智力开发的碟片,讲几个孩子想进入“词语王国”,但守门的“十分”将军要考试,用“十分”连词造句,过关才能进。“灵瓜们”能造出一个个符合要求的句子。轮到“傻瓜”,他先说“十分成九和一、八和二、七和三”:再说“昨天我算术考试得了十分”。  相似文献   

11.
某省教育厅相关人员表示,该省已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列入预警名单,如果这些专业连续3次进入该项名单,将可能停止招生.据介绍,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该省教育厅建立了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那些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将进入预警名单,面临淘汰. 学生辛辛苦苦考上大学,除了想学到更多知识外,恐怕更希望将来能有个好工作.若是几年大学读完,工作不好找,确实挺让人郁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关方面对高校专业就业率高度重视,进行相应的考核,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若是就业至上,仅以就业率来决定一个专业的去留却未必科学.  相似文献   

12.
岁月的风雨能冲蚀掉坚固的岩石,但却永远冲蚀不掉初为人师时那一抹令人终生有悔的记忆。1987年7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了美丽的大学校园,义无返顾地来到了一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点中学任教。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分配到该校的第一批本科生,自然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与重用。那年,任何一个新分教师一周至少要上18节课,还要当班主任。家长及校领导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我们没有怕。凭借年轻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满腔的工作热情,我们几个新分教师早已是心有灵犀,决心齐心协…  相似文献   

13.
正暑假来临,各种培训班火了,而整形行业也不甘落后。从中可以看出整形的背后是整形者普遍缺乏自信,但整形效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有忧也有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信心是后天养成的,与先天无关。一个人的相貌再占优势,但如果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一切也都是枉然。外表再美终究昙花一现,内心美才能永留人间,修心养性才能青春永驻,一个小小的手术充其量只能改变身体某个部位的所谓缺陷,但肯定远远达不到重拾自信的地步。所以要  相似文献   

14.
教科书中的定义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一般是不能更改的.但碰到定义较长,又很难记忆时,有的学生,也可能有个别教师,喜欢用由定义派生出来的性质给原对象  相似文献   

15.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上小学时办学条件差,教室四面透风。在严冬,我们特别向往自习课。因为每当自习课,老师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充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我们边晒太阳边读书。当然,这个小山坡与课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这样做顺应儿童的心理,很受我们的欢迎。《相约拱宸桥》《螺壳》的教学设计,无疑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而言,这不能不说是非常成功的课。但是,上课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所处的环境。由此我想到:1.课…  相似文献   

16.
俞敏洪 《高中生》2010,(3):52-52
我发现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中很多成功者,都是放弃了原来的铁饭碗。他们之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华  汪任远 《天中学刊》1998,13(4):122-123
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配置领导班子成员学历层次越高,工作就越称职,就越是内行。正如过去认为阶级成份好,文化程度不高,但资格老就会管理一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与建国以后的“外行与内行”之争一直在理论上实践上未能彻底稿请有关。笔者认为,过去,在夺取政权后的巩固政权阶段,任用一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革命战争中经受过考验的干部做管理工作,对政权的巩固是必要的。当时虽技也号召要外行转为内行,但“反右”以后有些人又甘居外行了。今天,改革开放,实现四化,尤其是要参与21世纪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选拔有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在电场的教学中 ,我们在讲解两条电场线为什么不能相交时 ,一般都采取教参中的说图 1法 ,即如果两条电场线相交 ,则在交点处电场强度的方向有两个 ,分别为两条电场线在此点的切线方向 ,如图 1所示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两条电场线不能相交 .这种解释条理非常清楚 ,学生易于接受 .但这种解释有一个缺陷 ,那就是不能说明两条电场线为什么不能相切 .在如图图 22所示情形中 ,A、B两条电场线相切于 P点 ,如果用上述说法来解释 ,则 A、B两条电场线的切线方向可能为同一条方向 ,即 C所指方向 ,这样 ,在切点 P处的电场强度方向也就只有一个 .…  相似文献   

19.
童松辉 《江西教育》2003,(24):32-32
当前,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做人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且其关键是一个人是不是在注意提高自己,要有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学校德育不能孤立地去做,而是要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说,教育要培养身体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但并没有在时间、空间上为教育划分独立的领域。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依靠单独的诸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程、配备专职的德育教师、设立专门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等机构实施德育,结果把德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教师、某一个…  相似文献   

20.
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论"德育实效"研究的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实效的研究在近几年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人们普遍认为当前的学校德育实效低下,但通过分析其论证过程发现,这种判断是难以成立的.与人们的愿望相反,德育实效的研究对学校德育的发展有着以下负效应:削弱德育地位,忽视人文关怀,阻碍德育研究,打击德育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