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国年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可我们河南帅哥袁世凯本人呢?由于诸多原因,普遍的中国民众并未读懂袁世凯,所谓的"袁大头",实质上是个"冤大头"!革命话语系统下,一般的学者喜欢把袁世凯的出身定位为"地主官僚军阀世家"。其实,袁家家风官风都挺好的。即使袁世凯本人也算不上军阀,他梦想国家大一统,军队国家化,可惜梦未圆人已逝。主流史家喜欢把袁世凯本人定位为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世唾骂。《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王碧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则重点讲述了"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该书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1 79幅珍贵的影像图片,构筑了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复辟帝制失败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怀仁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众人按文东武西的排列,向他行三鞠躬礼。袁世凯用河南口音发表如下演说:"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故皇帝实为忧勤惕厉之地位,决不可以安富尊荣视之。且历代皇帝子孙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初上台喜得奇才 1 900年庚子之祸后,李鸿章于临终口授遗嘱中,保荐了"拳乱"中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袁世凯,认为"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袁世凯家族>),荐其继任自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  相似文献   

4.
<正>袁世凯是清末民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清末民初社会演化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理应受到学界重视。但是由于袁世凯晚节不保,悍然帝制自为,人们对袁世凯的认识始终未能跳出"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之藩篱,把袁世凯本来丰富复杂的一生,进行简单的定格,我们认为这种简单片面的治史模式和粗放标签式评判模式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爆发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很快攫取了革命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出于复辟帝制的目的,极力利用孔子作为政治招牌而在全国各地掀起"尊孔读经"的逆流.附属于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卵翼下的各地方实力派也出于自己的利益,纷纷积极响应,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成为袁世凯政府"尊孔读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各地方"尊孔读经"运动的头面人物.其中,主政安徽的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重要成员倪嗣冲便是当时极力支持"尊孔读经"的都督之一.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建,为避免藏独分裂,袁世凯政府以"五族共和"为旗帜,通过军事与外交的努力,加强对西藏的管控和治理。袁世凯政府的治藏政策随其个人的私欲和时代变革而变化,治藏危机不断出现,屡次的外交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弱国无外交"是袁世凯政府难以走出的外交困局。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都将受到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相似文献   

7.
作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袁世凯在政治军事领域有巨大的影响力.关于袁世凯和近代军事教育的关系,学界着墨并不多,即或有,也是语焉不详[1],或者偶有涉及但是重点不在讨论军事教育.在晚清大厦将倾的特殊关头,袁世凯倡议废除武科举制度、兴办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并廓清军事教育发展的障碍,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他死后葬在哪里也有争议,留给后人的争议真是太多了,曾引起不少的怀疑。袁世凯死后,按常理应当尸骨运回项城老家安葬,符合汉族人落叶归根的习惯,可项城老家没有他的坟墓,让人们百思不解了。而地处河南之北,与河北交界的安阳,却有袁世凯的坟墓,真让人们奇怪了:项城与安阳相隔一千多里,安阳是埋袁世凯的真坟吗?应当说,人们怀疑是有一定道理。何况,古代名人假坟之多,不得不引起人们怀疑。袁世凯当过清朝政府的总理大臣,又任过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还当过83天的短命皇帝,这些是人们推测坟墓该隐秘,或者应埋在项城的依据。持袁世凯的真坟不在安阳  相似文献   

9.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直到1916年2月25日,这一持续83天的闹剧才落下帷幕,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万人唾骂中狼狈死去。天津《益世报》成立于1915年10月10日,新成立的《益世报》在雷鸣远的带领下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表示拥护。文章分析了袁世凯称帝期间《益世报》报道以及言论,对其拥护袁世凯称帝这一立场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窃据总统职位的大野心家人阴谋家袁世凯,在导演了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之后,终于在1916年元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正当他踌躇满志接受群臣朝贺之际,蔡锷率领南方各省的讨袁护国军,已经攻入四川.一天,"洪宪皇帝"袁世凯正在居仁殿看报,他的大臣赵尔巽前来谒见.还没有谈几句话,袁世凯便有急事暂时离开一下.赵尔巽感到无聊,拿起桌上的《时报》随手翻阅.不看犹可,一看顿觉诧异万分.当他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袁却突然走了进来.善于察颜观色的袁世凯,马上看出赵神色惊讶,立即追问缘故,赵尔巽尽管老于世故,一时也不知所措起来,急急巴巴地回答:"上……上海《时报》,只有一家吧!怎么,这报纸与我家里的不一样呢?"袁世凯也觉得奇怪,当即命令侍卫人员去赵家拿来《时报》.两张  相似文献   

11.
匡萍 《兰台内外》2013,(3):20-21
岳麓山上静卧着的民国元勋、近代军事家蔡锷,是1916年中华民国颁布《国葬法》后,以国葬之礼下葬的第一人。年仅34岁就去世的蔡锷,以一人之身公开讨伐袁世凯,首倡维护共和,被赞誉为"护国将军"、"共和将军",他一直被公认是中国职业军  相似文献   

12.
民宪党是民国初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它以"巩固民主政体,励行立宪政治"为宗旨,具有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历来受到历史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叶小青  邵勇 《兰台世界》2005,(13):61-64
在民国历史上,章太炎与冯玉祥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是一位民主的斗士,无论是排满倡导革命,还是抗拒袁世凯复辟帝制,或者揭露蒋介石的对日妥协,他恣睢放纵,不怕杀头,不怕坐牢,自称"章神经",尽显英雄本色.而他的学问,则淹通博洽,造诣精深,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是20世纪初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肖像曾随着"袁大头"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总统,袁世凯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民国初年被袁世凯拘禁京都时,其大闹总统府的故事,被传得沸沸扬扬.鲁迅先生对此评论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做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称赞"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笔者祖父曾为民国议员,与章有所接触,每谈及此,不禁眉飞色舞,令人难忘,兹录梗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人们大多知道袁世凯早年是个浪子,从政时是个不择手段的政客,没有多少人了解军人出身的袁世凯对秩序的热爱。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这样回忆:我父亲的起居饮食,一年四季,是有一套刻板规矩的。他每天早上六时起床,六时半吃早点。早点总是吃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  相似文献   

17.
洪宪帝制期间,为迎合袁世凯施行帝制的愿望,英国改变了原先延缓帝制的主张,转而迅速筹划承认,以期尽快稳固袁世凯政权,避免日本干涉,维持英国在华的殖民地位与既得利益。然而,为全力应对欧战,英国又不得不倚重日英同盟,借以保护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因此,在洪宪帝制问题上,英国处处迁就日本,同意所谓的"观望"政策,而日本则以"观望"为名,行干涉之实,积极实施倒袁计划,最终迫使英国走上放弃袁世凯政权的道路。洪宪帝制的终结与袁世凯政权的覆亡促成了辛亥革命以来英国对华政策的阶段性转向,这也是英国最大程度保护在华利益,保持英日同盟,服务欧洲大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4月29日至5月1日,岳西周刊社总编高翔率采访组赴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开展"天南地北岳西人"采访活动,并到新华网浙江频道等媒体参观学习。自2014年以来,岳西周刊社先后到北京、上海、深圳、泉州、温州、合肥等地开展"天南地北岳西人"采访活动,采访了30余位优秀的岳西籍人士。采访稿件相继在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海外网、《安徽日报》、《香港商报》、中安在线、《安庆日报》、《安  相似文献   

19.
《清诗汇》原名《晚晴簃诗汇》,二百卷,是迄今规模最大、收诗最多的清诗总集,选录从明末遗民至民国初年六千一百馀家诗人的二万七千馀首诗。徐世昌编纂。徐世昌(1855—1939),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等。光绪丙戌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兼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等职。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他成为袁的主要策士。清末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曾任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东北三省第一任总督等职。1914年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被袁世凯封为嵩山四友之一。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最为活跃的人物,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方面,曾经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后来因为弃共 和而兴帝制,最终落得“窃国大盗”、“卖国贼”等恶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袁世凯等人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史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袁世凯置于中国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基于大量的史实,论证了日本对中国觊觎已久,袁世凯几乎毕生都在与日本进行不屈的抗争,认为袁世凯对日本的防范和强硬态度值得肯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 日本侵华七十年史》,苏全有、景东升撰写的《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实践》和管书合撰写的《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