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原理"课教学中,既要阐明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还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体现价值性的人文精神。加强基本原理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原理"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协同式"专题教学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必修(Ⅱ)“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的第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导向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根本原则,而科学性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努力实现导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目标定位1.关于人文精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现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统一,构成科学的整体化发展。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里说的“人文”,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  相似文献   

5.
开发专门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自评价的角度,“八个统一”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标准,避免出现娱乐化倾向和陷入照本宣科困局。围绕“八个统一”,思政课教学评价设计可以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按照“1+1”的要求将评价标准具体化,增加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政治价值与思想理论高度统一的课程,政治价值和思想理论逻辑的前后一贯与内在统一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政治价值,但要处理好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理论,在思想、理论、思维逻辑的层面上为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需要严肃、慎重地对待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7.
“概论”课教学中开展“经典品读”教学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要求,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形式。在“概论”课“经典品读”教学中全面落实“八个相统一”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经典品读”教学做到“八个相统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当采用的具体方法,是进一步提升“经典品读”教学成效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德育与智育的“地位”之争,形成了“矛盾范式”与“系统范式”相互交错的历史轨迹,前者以“智育第一论”、“德育首位论”、“德智并重论”为主要观点,后者以“智育基础论”、“德育渗透论”、“德智一体论”和“德智统一论”为主要观点。智育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高校思政课的性质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走向“德智共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是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只有把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素质.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高中生物课程教育应该追求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准确性相统一,理论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发挥课程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对实现课程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亦是培育新时代青年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对社会热点问题解释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思政课应有教学目标与价值属性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贯彻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应当坚持落实“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坚持“智慧化”教学平台的应用等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引领力,中观层面建立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在微观层面强化具体知识点的讲解。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是一项重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教学定位上说,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最具有基础性地位的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它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它内蕴一个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信念树立的循序渐进的育人过程;从教学功能上来说,它是集知识教育功能、政治认同功能、思维培养功能和信念教育功能四位一体的功能教育。系统观念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在“原理”课教学全过程中加以贯彻和实施。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融入“原理”课教学全过程,需要坚定树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有机统一“三大组成部分”的教学内容,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协同的教学方式,由此才能实现“原理”课教学的整体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语言首先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用精确的语言把各种概念、原理和方法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其次,教学还必须讲究艺术。  相似文献   

15.
在高职院校,将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的应然之举。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概论”课教学需要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提升党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质量,就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挥主导性;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实践性;用好网络数字平台,实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必然要求,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功能耦合,是有效开展“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天然平台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语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教学应是“实”与“活”的统一,他强调语课的基本训练既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今天看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语教师依然要追求“实”与“活”,“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对拓展思政“金课”建设广度、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温度、加大大学生知行合一力度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构建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传统和延展、信度和效度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多课贯通”教学载体、挖掘“嵌入耦合”教学资源、打造“跨界融合”师资队伍,不断推进“大思政课”育人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生动展现了教育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进阶的历史轨迹。在此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理念指导与学科核心素养追求不谋而合。由此,高中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基石、以问题情境为舞台、以学科任务为抓手,将三者统整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共建魅力课堂。  相似文献   

20.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指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融合便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新”的重要抓手。借助于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透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的“利好”,探寻其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进路。研究揭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载体、渠道、实效三维特质,认为其耦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彰显出合力价值、发展价值及育人价值。因此,可从建好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路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功能、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建实效三方面,创造性地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嵌入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