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姥山,位于浙江新昌东面,并不能“势拔五岳”,也不能盖过赤城山,也不能超出天台山,但它在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俨然是世界上第一高山。“这种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第27页,人教版2006年)  相似文献   

2.
关于《梦》的主题脉络的传统看法是: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有建功立业的一面;但同时又宣扬了寻仙访道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应受到批判。《梦》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天姥幻境。《梦》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部份。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部份。海客谈的瀛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寻觅,说明李白对寻仙访道已不感兴趣了。越入讲的天姥山却是实在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四万八平丈”的天台山对此也要“东南倾”了。诗人由梦前向梦境过渡。天姥山“云霞明灭”,诗人自然地“因之梦吴  相似文献   

3.
漫话用叠字     
还记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的天姥山吧。它富丽堂皇,雄奇壮美。这是为什么?因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总之是因为天姥山是由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峰重叠起来  相似文献   

4.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句中的“或”字,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本都把它作“或许”解释。译文则为“越人所说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到”。联系上面的诗  相似文献   

5.
对高五册一处“注释”的两点补释四川綦江中学周永孝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就下面一处注释提出的两个语音方面的问题作了相应的查证。高中语文第五册《之战》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ya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地势险要…...  相似文献   

6.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之句。“云霞明灭”一直被注释为“云霞忽明忽暗”。译文也不外“越地的人谈到天姥大山,在云霞掩映下也许可以一览”(中专语文《教学参考书》);“吴越的人说到天姥山,在那忽明忽暗的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译析注译》)  相似文献   

7.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8.
一些中学生作文,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如写山高,不外乎“高得很”、“非常高”、“高极了”、“太高了”、“高得不得了”;如写某人好,免不了“好得很”、“非常好”、“好极了”、“太好了”、“好得不得了”。这山究竟有多高,这人到底怎样好?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可言。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描写,不善于细节描写。若问天姥山有多高,李白则会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并没有说出天姥山的“高”,但它的高却在对比描绘中显而易见。若问包身工的生活待遇如何,夏衍则在叙述了轮着擦地…  相似文献   

9.
“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于1999年5月下旬在天姥山所在地浙江新昌县举行,同时举办了新昌国际旅游节.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有国内著名学者傅璇宗等41人,其中有来自澳门、台湾的学者;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外国的专家10余名.会议收到54篇论文,会上重点讨论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越中诗歌,会议安排考察了天姥山、天台山等名胜.蒋志教授代表绵阳师专李白研究室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宣读了论文《李白越中诗的审美价值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11.
《济南的冬天》属名篇无疑,但因它是教材编者根据老舍的《一些印象(四、五、六、七)》“拼凑”起来的一篇文章——标题也是编者“加”的,因而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是很自然的。课文注释中就出现了“有改动”或“略有改动”的字样。经改动,有些地方很好地体现了编者的美好意愿,有些地方却事与愿违,比如文末的几处改动,就有一厢情愿的意味。我们拟从31处改动中,摘选几处,与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12.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航海的朋友谈起那仙山瀛洲 ,口口声声称赞它烟雾笼罩确实难以寻求。越地的朋友谈起那神奇的天姥 ,云中的霞光忽明忽暗有时才能目睹。天姥山连接着苍天就像横在半空 ,它的山势超过了五岳遮掩了赤城的高耸。天台山听说约有四万八千丈 ,面对它就像要拜倒在它脚下的小弟兄。听到赞颂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峻 ,我就想凭着这做梦到吴越去旅行。这一夜那空中皓月朗照 ,我就在镜湖上飞渡飘飘。湖中水映射着月光荡荡 ,我身影在月中恬然徜徉。这月光一直把我送到剡溪 ,可见我的心里有多么甜蜜 !剡溪的水流真清晰 ,一起一伏地荡着向远去。剡溪的猿声真凄厉 ,…  相似文献   

14.
一、构思美。这首诗开篇独具匠心,它不直接对天姥山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却通过“海客谈”和“越人语”,将天姥山与传说当中的“瀛州”相提并论,一下子把读领进了烟涛雾海虚无缥渺的世界里了。然后诗人寥寥几笔,运用夸张、对比、以宾衬主等手法,来突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而醉心于山水的李白,正是“因之”要“梦游”天姥山的,所以接下来诗人采用交替递进的手法,开始了梦幻中历险式的攀登和游览。山上的景色时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令人留恋忘返;时而山泉轰鸣,山林颤栗,云青欲雨,水波生烟,让人暗自称奇。时而又“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轰然中开”,使人惊叹不已。紧接着,天上的神仙——“云之君”以各种各样美妙无比的形式纷纷降临,从而使诗人的梦中历险也达到了顶峰。而当诗人正陶醉在这无比瑰丽的风光中时,“忽魂悸以魄动”,一下子跌回到了现实中来了。其构思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5.
古文注释的问题举例濉溪县孙町中学马祥成,谢道乐问题一:注释不够具体、明确,甚至避难就易。例①“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课本的注释是:“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不够具体,对句中的关键字词“得”(得,适合,符合)就没有具体注出,而对一些很明...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天台山在唐朝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处不同凡俗的人间仙境.唐代莅临天台山的诗人,留下涉及道教的诗歌一百五十余首.这些诗对天台山的抒写,主要集中于两大体系:一为天台山的风物胜迹,一为天台山的道教宫观.诗人们正以此为核心营构诗歌的意境.大体上看,高峻辽阔、偏远险要、静谧幽冷、朦胧飘忽与清美和谐的意境,一起构成了天台山的“仙境”特色,而这也正是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本注释为:“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这个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弄清“书”“其”两词的意思是关键。先说“书”。查《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书”在三书中的相同义项是:①书信;②书籍;③书写、写字;④《尚书》的简称。依据语境分析,“书信”和《尚书》两义项明显不合文意。如果取“书籍”义,合不合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相似文献   

19.
《师说》注释商榷江苏/李云楼(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课本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的。”其一,此文文意不通;其二,句型译错了。“所以……”中,“以”当“用”讲,“所以”表工具、凭借。但是,老师是人,不是工具,所以...  相似文献   

20.
“死且不朽”注释疑议泾县中学陈晓保《之战》中“寡人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教材注为:“(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笔者对“死且不朽”的注释有异议,现与教材编者商榷。要正确理解一个词语,就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