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刚 《甘肃教育》2010,(11):31-3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连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生活化,而忽略数学化,使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调和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比例,使数学教学既有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味道,也不缺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数学情境"生活味"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先讲述了教师应如何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味"以及如何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数学味",最后有效地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3.
朱怡虹 《生活教育》2014,(13):61-62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从挖掘生活素材,设计数学提问;理解生活情境,凸显数学思考;链接生活经验,发展数学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有效结合"数学味"元素,寻找适合的"生活味"元素。  相似文献   

4.
“生活味”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味”是本质,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教师应努力使“生活味”和“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生活味"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味"是本质,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教师应努力使"生活味"和"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尽量让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又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导致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厌倦情绪。如何增强课堂实效,焕发思想品德课堂应有的生命活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发展,给思想品德课堂“加入新鲜味、融入生活味、点缀艺术味、充实人文味”,增强思品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生活教学理念的重要价值,提出了数学课程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的指导意见。但在数学生活化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教学误区,极大地制约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活味"与"数学味"并存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同时又说明数学教学的本质应该回归到"数学味",并重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如何把"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鲜活的"生活味",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  相似文献   

10.
“三味”是指: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原味;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和灵性,“生活味”是课堂教学的调味;数学知识背后蕴涵鲜活的文化背景,需要适时而又有效地渗透“文化昧”。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融合,才能构建“三味”合一、“多滋多味”而又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段有些数学课堂的生活味越来越浓,数学味反倒显得有点淡。如何调和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比例,使数学教学既有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味道,也不缺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吕菊华 《新疆教育》2013,(14):156-156
“生活味”是指数学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在导入新课时,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产生探究的需求。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数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怎样的数学课堂才富有“数学味”。我想,充满“数学味”的课堂应该是既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又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富有“数学味”的课堂也是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思考过程和反思过程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应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富有趣味。但是,数学教学绝不是生活例子的简单重复,教师应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莫让生活事例的引入,使数学教学变得浅显而低效。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独特之美,引导学生厘清生活用语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区别,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教学的推广过程中,一些课堂出现了偏重“生活味”,忽视“数学味”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呢?根据当下有关“数学味”的不同看法,阐述了一些对“数学味”的认识:解决问题时过程的逻辑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本质是一种客观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又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设情境,凸显数学味,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新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可以说,数学课堂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教学要突显数学学科的文化性,适当突出文化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数学素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系统整合、文化渗透、多元互动等策略,突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味,使学生在数学文化氛围里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新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可以说,数学课堂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