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统计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应用统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瓶颈。在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下,要求统计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应与多学科相结合的统计学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提高统计学专业教师和学生适应时代创新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课程设置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的理论分析,在对比中发现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问题,通过探讨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开设方案的可行性和薄弱环节等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的促进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法"和德国慕尼黑"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的课程设置,概括出美国和德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和经验:注重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务培训力度大、相关课程体系完备深入、注重全球化和服务于地方产业等。针对国外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和经验,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葛敬民  王朋 《情报杂志》2008,27(6):166-168
2003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数量迅速发展的一年,高校图书馆已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入学考试、培养目标、研究方向等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和设置,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发展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较突出。我国知识产权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面临"有效供给量偏低"的现实困境。高校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知识产权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法学专业培养模式,以深化"产教融合理念"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行业、依托企业,培养具有知识产权法律、专业技术、知识产权管理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我国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是公安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其不同于学术性学位的教育,其中的刑事侦查方向培养也不同于普通诉讼法学专业侦查方向的培养,因此本文具体研究刑事侦查方向警务硕士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科研能力培养、双导师制度建设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六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文对博士研究生创新的培养机制、导师配置、课程体系和激励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新思路,为促进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专业学位硕士是为社会输送高层次、高水平、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其在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正在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但是就当前来看其教育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现针对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来进行研究,对当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给完善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调研了我国几所高校科技出版编辑专业的人才教育培养现状,分析其学科建设、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科技出版单位人才需求与学生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科技编辑人才培养教育的若干思路,应当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教育。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专业性、复合性和实践性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各培训机构给予重视.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是主要采取集中在高校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定位不清、培养模式混乱、教材各自为政等因素,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调查主要高校各自培养相关人才的做法和实践,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构建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献智献策.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33)
随着国际社会竞争的加剧,国家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对于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有问题从制度建设、归属感、导师考核、知识产权和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6,(18)
国家急需大量专业综合性硕士人才背景下,石油、石化以及海洋工程领域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国家教委针对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培养框架为指导,结合石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现状及特点,从满足国家及行业需求、优势专业资源整合、全周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机制完善及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石油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综合改革思路与措施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课程设置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关系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基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分析,结合与美国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进而找出我们课程设置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张琦  焦丽  朱炜 《科教文汇》2008,(10):20-20
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后,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应届生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的比例上升,有人戏称硕士阶段为“大五”、“大六”,由于研究生人数、结构、培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在研究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问题,研究生会的运转与发展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两者之问存在着体制性障碍。文章以提高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总结了我国的科研类型及其性质和特点,分析了我国科研体制的运行机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经验,探讨了我国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适合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科研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珍愚  纵刚  汪正虎  夏楠楠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488-1493,1508
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数据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调整我国的专利资助和管理政策;设置独立的商业化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建立专利申报评估制度;制定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提升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加紧引进和培养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产权信息量的快速膨胀,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人才已受到高度关注。通过分析知识产权强国的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政府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出重视人才培养师资质量,探讨多学科交叉方式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建议高校与企业、专利代理机构、法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学生,构建云服务平台,提供云端信息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内江科技》2016,(8):96-98
教育部办公厅提倡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着重从招考方法、课程设置、论文的撰写与评价、就业率以及就业去向等方面入手,对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视角,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方式、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在品德结构、知能结构、素质结构上全面发展学生来提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体育类专业人才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竞赛组织、大众体育与康复指导、体育产业经营及管理等领域中培养多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9.
贺智 《科教文汇》2023,(24):5-9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后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与挑战。与本科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肩负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使命。该文在“双一流”背景下,遵循“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分析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现状与不足,分别从建立多元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过程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举措,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中的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随机选取我国已开设金融专业硕士的4所"211"高校、3所"985"高校为样本,样本高校分别分布在我国不同的省市,代表了我国现有高校不同的培养风格,其中大多数是开设该专业学位时间较长、有着比较成熟的培育机制的高水平高校,通过分析这些高校的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总结出我国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现有模式,并通过比较分析后发现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中尚存在问题:培养方案中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低,课程设置过细过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培养模式与学术学位仍有较大相似之处,专业学位论文过于学术化,与行业执业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