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正>2018年12月29日,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鸿雁"星座)首发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该系统的建设全面启动。"鸿雁"星座建设完成后将具备全天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10月22日,Space X公司CEO马斯克用手机发出了通过"星链"卫星传输的第一条推文。这意味着,在不借助光纤、地面基站或其他手持终端的情况下,利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便捷的互联网连接正在实现。近些年来,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卫星宽带接入需求,特别是解决边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问题,这种"卫星+互联网"模式成为新热门。众多创新型企业纷纷着手打造低轨卫星星座,引发卫星互联网  相似文献   

3.
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应用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灾害形势和灾害管理需求,强调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在轨稳定运行的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并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增加高轨、敏捷等成像能力,目前第一阶段“2 1”星座已经成功建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站合作机制、卫星遥感数据减灾合作共享机制和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数据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把遥感等技术有效应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澳大利亚火灾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中。最后针对当前防灾减灾领域应用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息科技     
<正>基于星座的量子通信进展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组,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光子学》。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目前已经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然而由于阳光噪声的影响,"墨子号"卫星只能在夜晚工作,单颗该类低轨道卫星至少需要3天才能完成全球范围内地面站点的覆盖。  相似文献   

5.
采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历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能分析我国不同纬度的星座状况,并在不同的可视环境内进行。采用两台BDS/GPS接收机接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全球范围内的系统定位数据,让数据快速的传输过来,并单独运用北斗卫星导航在全球环境下开展动态化的基线解算。  相似文献   

6.
黎萌 《今日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7.
正他利用自己发展的新的理论和算法,主动应用于"中国2000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使我国大地坐标系精度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夜空中闪耀的北斗星,为世人指明前行的方向。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也闪耀在太空中,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北斗闪耀"的背后,离不开众多为坐标系统和卫星定轨以及多种数据的处理分析的科学家,其中,中科院院  相似文献   

8.
科技短波     
正"珠海一号"0 3组卫星发射成功9月1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珠海一号"卫星工程是商业遥感卫星项目,规划研制发射34颗卫星组成星座,具备视频、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红外成像等观测能力,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应用提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嗅碳卫星")发射升空。这是继日本"呼吸"号卫星、美国"轨道碳观测者"2号(OCO-2)卫星之后,全球第三颗嗅碳卫星。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大气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1.
7月19日,我国环境一号A/B星及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顺利通过出厂审定,即将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这两颗卫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卫星,除了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外,还有超光谱成像等技术创新点。卫星入轨后,将大大提高我国对环境生态变化、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监测的能力。联想到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人们不禁要问:用卫星监测自然灾害的作用何在呢?  相似文献   

12.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13.
正李家国是我国遥感卫星事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他经历了与国家事业共同成长到蜕变的铭心历程。2003年10月21日,"资源一号02星"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历史,那年李家国读大三,刚刚接触遥感;2007年,我国正在筹备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适应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新的形式和要求,那年李家国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硕士,结合着地理信息研发和遥  相似文献   

14.
林莉君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0):I0009-I0009
日前,清华大学与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清华大学—信威通信空天信息网络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研制的灵巧通信试验卫星已完成全部在轨测试试验,其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首颗低轨移动通信卫星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时间9月29日12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将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据介绍,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是一型主要为300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的通用型火箭,其采用国际通用接口,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此前,快舟一号甲曾以"一箭三星"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3月30日,我国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据悉,未来5年内我国还将发射近40颗北斗卫星,并拉开全球组网序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一种可供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伴随着"北斗"向民用领域的拓展,使得"北斗"正在走向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7.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7):6-9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自然资源部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1米C-S A R业务卫星。这一卫星是我国第二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可与已在轨运行的首颗1米C-S AR业务卫星及“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18.
<正>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  相似文献   

19.
科技信息     
卫星意外脱轨暴露"格洛纳斯"的隐忧俄罗斯联邦航天局24日发布消息称,一枚隶属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于20日意外中止工作,脱离正常轨道。根据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信息分析中心发布的信息,意外脱离轨道的是一枚名为"格洛纳斯M-N718"的卫星,该卫星脱轨前工作在"格洛纳斯"卫星星座第17点  相似文献   

20.
3月31日凌晨,我国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同时也是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接力护送下,准确进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区域运行到全球覆盖的第一步. 这次卫星发射与以往有何不同?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后,将发挥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