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黄石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于依赖采掘业,下游加工业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价值链的体系化的经济发展态势。由此,文章提出了黄石经济转型发展的"哑铃式"一体化战略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园区发展较快,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过于分散,缺乏规模经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及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面临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压力等。因此,化工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其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思路如下: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行业整合,形成规模经济。其产业结构调整途径主要有:积极向装置大型化、产业集中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地区资源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克服结构性污染;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3.
从GDP中扣除对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坚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方面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是绿色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国际上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章制度。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认清本国特色,把环保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从营造绿色环境、完善绿色制度、加强绿色激励、强化绿色考核等方面做好工作,以促使我国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适度人口理论的发展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适度人口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适度人口是社会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一种理想模式。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明显,人口过剩与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实促使我们必须依据经济最优人口理论,实施适度人口战略,合理地解决和约束过高的人口数量、较低的人口质量及不合理消费状况对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人口与产业、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既是生活资源、产业资源,又是稀缺资源、战略资源,同时还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影响因素。水资源管理问题不仅仅是资源的保障问题,也是生态问题、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要顺利实现河北在“十二五”时期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建设富饶、秀美、幸福的新河北,必须以战略思维统筹水资源管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化过于滞后。目前,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经济的振兴带来了机遇。本文拟就如何通过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从而促进西部发展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资源产业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性产业。区域资源产业往往存在着物耗和能耗大、产业结构单一、自我积累和自我创新发展能力差、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改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观为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观和和谐观,实施科技先导与转型升级、空间整合与资源安全、纵深利用与接续产业、限量开发与资源产业生态建设等资源产业发展战略,以使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和资源产业能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诅咒"学说,利用1995-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标,对资源充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资源诅咒"成为解释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角度。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异角度出发,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策主要有:第一,延缓资源衰退期。第二,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第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第五,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资机制。第六,依靠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世界各国都有许多产业集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因此,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希望借助产业集群来促进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该文通过分析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产业集群的最新发展趋势,提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吕实  刘毅 《华章》2007,(12):1-1
跨国公司近年来在对我国区域投资战略选择上有了新的趋势,由此对我国的各地区产业安全、产业优化、产业调整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黑龙江省应利用其有利因素调整承接外商投资的战略,以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跨跃式的追赶.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界定是产业布局的前提,产业布局也是实现区域规划的抓手和引擎。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在整个经济联动发展中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是最终推动内蒙古地方经济的路线图。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布局地方的产业是内蒙古区域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关键,也是地方经济融入全国经济总体乃至全球经济的直通车,还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转型的拉动力量。要形成国家整体区域布局规划下的内蒙古一体化经济区与区域布局,必须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产业创新平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提供的战略机遇,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前提条件,以城镇建设为空间布局,构建了以四大指标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遴选模型,进一步阐述了邢台主导产业和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融入和服务于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全局,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文化产业助力,文化产业本身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而实现转型升级,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从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是文化产业领域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战略性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战略性服务产业存在市场化掣肘、组织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偏弱等问题。鉴于战略性服务产业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在加入WTO后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亟需运用产业政策手段对战略性服务产业进行扶持、培育。我国战略性服务产业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对于竞争性服务采取市场化取向的政策举措;深化国企产权改革、确立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引导建立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实施人才激励机制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财政政策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但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特征,相应业态依次表现为幼稚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衰退产业,不同业态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政策需求也有所不同。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根据财税政策的不同着力点以及作用方式,制定差异化的财税政策,在四个生命周期阶段依次采取财税扶持政策、财税促进政策、财税保护政策以及财税援助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或区域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是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具有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文献梳理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指出其研究的局限性,进而发现从动态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治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江西原中央苏区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央实行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均倾向于东部的背景下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区域产业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政府都在试图重点发展能够迅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部门,但有时因相邻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相似,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协调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必须综合权衡,因地因时因业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合理布局产业,以获得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因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着协调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所以河南省应该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培育产业集群,进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而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产业布局。文章对与中国目前三产业结构相似的1979年的欧洲就业比例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表明地理位置和政治体系是影响不同国家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同时发现,虽然地理位置和政治体系会影响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但是所有的国家在矿产业和电力供应方面的分布基本上一致。通过对欧洲国家经济布局的分析,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产业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在再工业化的背景下,重庆市传统产业升级还面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品牌优势不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应通过把传统产业升级融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途径,促进重庆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