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西汉名将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众说纷纭。最近高敏先生又著专文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谈点不同看法。一、李广遭诬陷的证据不能成立高先生认为“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之一是“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而这个人就是公孙昆邪。因为他向景帝说过:“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高先生说:“就是这样,李广的才能,招来了‘自负其能’的谤语,他的同匈奴力战,反而成了他想投降匈奴的罪证。”从事理上估计,诽谤陷害李广的人,不一定没有,但把公孙昆邪的这些话看成是诬陷的根据,就难以使人信服了。公孙昆邪的这些话,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他哭着对景帝说的。谁读了,谁都  相似文献   

2.
对“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客观地揭示李广悲剧的原因;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问题,在“官俸说”、“五斗米道说”之后,提出“口粮说”;对《诗品》将曹操列为下品的问题,发挥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对他说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知心姐姐: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豪迈的口号:“我能行”,可有的同学就不敢这样说。你瞧,他来了!求知弟弟(垂头丧气地):谁说我能行?刚开始我还是信心百倍,结果却总是失败,唉,我不行!知心姐姐:先别急着下结论,我来给你讲一个李广射虎的故事吧。汉朝的大将军李广出行时,发现前面的草丛中有只老虎挡在路上,便使尽全身力气,猛地向老虎射出一箭,可老虎却纹丝不动。李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老虎形状的石头,而自己射出的箭竟然已经没入石头里去了。李广觉得自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气将箭射进石头里,于是再试,却没有一次能射进去。求知弟弟:这能说明什…  相似文献   

4.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李广是汉代名将,战功显赫而又厚道诚信。他死的时候,天下人都为之悲伤。司马迁在赞扬他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引用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的下面却由于人们的前来而自然形成了小路”,这话看似说的是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道理。)李广为什么会受到天下人的敬仰?“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其中的大道理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请以“修养自身”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不写诗歌),题目自拟,700字左右。[点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5.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李广这个“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名将形象,高度赞扬了李将军超群的武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洁的人格,对李广的悲剧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并以此谴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作为一名武将,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的最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就是通过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建立军功,以报效国家,博取封侯,光宗耀祖。然而他一生的苦苦追求,始终未能实现,最后却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读《李将军列传》,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司马迁在传中借汉文帝、汉武帝之口说李广“不遇时”,“数奇”。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说的“无邪”是指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所谓“无邪”或“正”,就是要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即符合“仁”和“礼”的要求。“无邪”既是孔子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十课有首古诗《出塞》,在教学第三行“但使龙城飞将在”时,我问:“‘飞将’是指谁呀?”有部分学生冲口而出“李广”,另一些学生却说“李广英”。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但却有两种不同的答案。怎么会是“李广英”呢?在备课时我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再问了一次,让他们给我确定的答案,可结果一样,甚至部分同学在私底下争论起来。我叫同学们认真读注释(3)——“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然后我在黑板上分别板书,“李广/英勇善战”和“李广英/勇善战”。学生读了几遍,终于有了一致的结论。我补充道:“李…  相似文献   

8.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这就是王羲…  相似文献   

9.
[教例]苏教版小语第六册《李广射虎》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内容?现在来交流、展示一下。生:我懂得了题目中的“射”字要读得果断、有力。生:我知道了唐代卢纶写的《塞下曲》中介绍了一位箭术高明的将军,这位将军就是汉代的李广。生:我会背《塞下曲》。生:我知道了李广将军“神勇无比”。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李广将军的确“神勇无比”,《塞下曲》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印象。而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将事情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你想听这个精彩的故事吗?(播放第三、四自然段录音)师:边听边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与…  相似文献   

10.
从小事做起     
①古时候有一个叫李广的青年,勤奋好学,锐意成名。他在南山脚下租一院落,日夜攻读。②李广有个不肖做小事的毛病,说:"大丈夫应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身边这些小事,不值得去做!" 45叠③李广有个伯父听说他这一毛病后,很是着急,便想让李广改掉这毛病。46 ④这  相似文献   

11.
西汉“飞将军”李广,自青年时候起与匈奴大小70余战,纵横沙场约40年,最终却没有得到封侯,并且含恨自杀。在司马迁、王勃、王维等人笔下,李广成了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慨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么,李广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李广确有封侯拜将的实力。他神勇异常,尤其擅长射箭,这有著名的射箭入石故事和几次战斗实例为证。青年时期他跟从汉文帝出猎,多次格杀猛兽,汉文帝不禁叹息:“真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帝(刘邦)那个时候,博取万户侯还不是小意思!”有一次他率领四千骑出战,被匈奴…  相似文献   

12.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读故事] 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被人们称为“飞将军”。据说,他在镇守北方边境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夜晚,月色蒙(?),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对魏景初三年(239年)至正始年间(240—248年)倭邪马臺女王国与魏使节往还经过,以及女王国辖境自然风物与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记载颇详,是研究日本原始古代史的最早和最珍贵的文献史料。邪马臺为日语大和(读如yamdto)的对音,其国即在大和(今日本奈良县)一带,这在中国或日本,长期来都没有人怀疑过。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释邪马臺国谓:“案今名邪摩推,音之讹也”。分明说邪马臺和邪摩推一样,都是大和的音译。同时,“日本书纪”作者在“神功纪”三十九年以后诸条引“魏志”有关邪马臺国及女王卑弥呼记事,显然也认为邪马臺国在大和。一直到十八世纪后期,日本的国学者木居宣长著(“驭戎慨言”,始言卑弥呼只是九州一女酋。而邪马臺国,也被从大和搬到九州。此后,主张邪马臺在大和(大和说)  相似文献   

15.
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第二天早晨,他估计老虎死去了,就去探看,发现“老虎”不过是一块巨石,而射出的箭已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去了。 后来又读到有关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当时很觉惊奇,不相信自己居然有如此大的劲,于是又试着射了许多次,可箭还是一只只折了,最后他只好沮丧地放弃了。 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  相似文献   

16.
阅读唐代诗歌,经常会发现一些汉代名称,如“武帝”“李广”“楼兰”“昭阳”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借汉代唐”,即借汉代的名称说唐朝的事情。这种借代主要有以下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清朝庄述祖提出“《上邪》与《有所思》当为一篇”以来,“当为一篇”之说颇有影响。如朱东润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邪》篇“解题”中指出:“有人认为本篇与上篇有连贯性,前篇考虑决裂,本篇是打定主意后作出更坚定的誓言。可备一说。”类似的提法还见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前篇考虑决裂,本篇则是打定主意后作出更坚定的誓言。按此可备一说。”但是,“当为一篇”之说,既缺乏事实依据,又缺乏合情合理的分析,能否成为一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李广射虎     
《学语文》2009,(3):12-13
李广是汉朝的一员大将。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射箭而闻名。由于他神勇无比,骁勇善战,人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李广与王朔燕语“迷信”说的论断。作者认为王朔燕语是与司马迁天人观念内在一致的,通过寓论断于叙事的燕语描写,谋篇编排的燕语功能,一字褒贬的燕语内蕴分析了《史记》写人艺术与王朔燕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授《屈原列传》,当讲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段话时,作了不同于注释的解释,于是引起了随堂听课的同科教师的异议。现在,我认为有必要将我的看法公诸同好,并阐述由此而想到的阅读文言文说解疑难的一种方法,以期明见者教正。当时说到,一这段话的头四句应当合而为一义来解释,认为:聪,指听觉聪慧:明,指视觉敏锐;“不聪”与“蔽明”连解,意谓“遮蔽了视听”,因而所听不聪,所见不明,不能分辨是非,弄清黑白。谗谄:言“进谗言谄媚”;邪曲:指邪曲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