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加达默尔的诠释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述了理解问题,使哲学诠释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理解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理解具有历史性;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而视域融合又是对效果历史的展示和具体说明。因此,理解效果历史原则是把握加达默尔理解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加达默尔看来,对普遍存在解释与理解的异化形成了解释学的普遍性问题;偏见与间距的存在不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得以有效化解的中介条件;加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实践转向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实践释义学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角度解读加达默尔诠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达默尔以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历史理解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历史理解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也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统一体;是理解行为使主体成为主体,因而历史对象是自己和他的统一体,这就是效果历史。历史认识就是解释与其解释对象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4.
分析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及其方法。加达默尔通过对艺术、历史、语言的分析,揭示出作为文本意义的完成同时正是此在基本存在方式的理解的真正含义,其拒斥自然科学方法的解释学方法是海德格尔之本体论的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方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需要评判还是理解?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理解"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这是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给出的答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分析,"理解"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态度,也是一种技巧。虽然历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唯一的,但每位历史学家却都对历史有着自己的不同理解,所以在此基础上的"评判"就会因人、因时而异。史学工作者既要对历史给予充分的"理解",也要发扬"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进行合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6.
“问道”历史教学,是基于理解和解释的教学,具有“问为表征,道为内核”的特质。“问道”从教学的本质出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历史科学的本质出发,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命题在教学中的统一。教学的“问”是认识活动的一半,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理念,是一个把学生对知识和意义的前理解发展到理解的过程。“道”是认识活动中“答”的一半,是关涉价值意义的问题,是让学生知道从哪里来,从而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的问题。真实、激趣、合距是“问道”历史教学问题提出的三原则,价值、研究、发展是“问道”历史教学的问题导向三原则。  相似文献   

7.
鲁洁老师在《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哲学与历史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基于人对人理解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在此,我想再“接”着鲁老师的话题往下“说”。道德教育以人对人的理解为基础,但正如没有抽象的“人”一样,也不存在抽象的“理解”;人是历史与现实中的人,理解同样是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理解,人和人的理解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谈论人对人的理解,不能止于一般性地、抽象地谈论人与人的理解,我们所谈论的人对人的理解乃是一定现实———历史文…  相似文献   

8.
王强 《文教资料》2014,(22):69-70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效果历史”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理解的历史性,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解释者的视域,视域融合成为“效果历史”的永恒任务。平等对话乃是为了推动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乃是要达到相互理解。历史教学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把文本及作者的“原初视域”和解释者的“当前视域”交织融合,引领学生在历史的解读和探究中,认识历史,生成观点,构成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视阈融合     
加达默尔继承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传统,创立了哲学解释学。他恢复了历史的合法性,批判了启蒙主义和历史主义中的错误,纠正了美学主体化的倾向。视阈融合是加达默尔的核心概念,在视阈融合中,解释者克服了特殊性,获得了更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要区别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解的对象,是确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理解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由于理解者内在的差异和理解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多样的。区别这两个基本问题,有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杨捷  杨玲 《中学教育》2010,(12):8-12
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观试图突破传统二元对立和双主体悖论的格局,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和对话为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便于深入剖析师生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语言符号问题不是哲学阐释学(主要是德法传统)的全部问题,甚至不是后者要加以解决的根本问题.但是,语言符号问题带来理解或解释直至真正阐释学的问题,已属不争.从本质上讲,哲学阐释学与符号学都不属于狭义上的学科,它们都试图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分母.哲学阐释学强调理解、解释现象之于人的存在的普遍性,符号学侧重为人类认识、使用语言符号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它们相交于语言符号意义的阐释中.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生活世界转向的重要一维,其对话解释学的根本就是要超越近代认识论框架中的主体意识哲学,将理解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转换到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解释学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  相似文献   

15.
前理解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它与理解的客观性密切相关。文章试图通过对前理解概念及其它与理解相关的命题的分析指出,前理解与理解客观性并非矛盾的关系,相反,前理解是决定理解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我们探讨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解释学对人文科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解释学视人的心理和行为为解释的文本,使对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进入心理学,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使人文科学心理知识的合法性得到确立。然而,解释学并非完善,这就造成了其在西方心理学中运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前理解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它与理解的客观性密切相关。文章试图通过对前理解概念及其它与理解相关的命题的分析指出,前理解与理解客观性并非矛盾的关系,相反,前理解是决定理解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我们探讨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个性问题也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精神问题。对人的个性的研究和探讨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当代。以解释学的眼光来探究个性问题,是个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着)立足于个性与理解之间的内在关联(系)研究个性,(奠基)开始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特别是他的天才论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施莱尔马赫在康德天才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普遍(的)个性解释学理论,为后来的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stands as one of the great pillar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yet rarely do multiculturalists provide a full account of what it is and how it takes place. This paper will serve as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mplex nature of cross-cultrual understanding. Drawing on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of Hans-Georg Gadamer, I will layout the framework for a theory of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e a concept of culture that avoids the pitfalls of essentialism and instrumentalism. I will then raise, as the backdrop for my examination, the issue of authenticity in the hip hop world. This will allow me to put these hermeneutic theories to work by illuminating the interpretive process through which a hypothetical middle-aged teacher might go about gaining an apprecitaion for rap music to better understand his suburban students who, for him, embody hip hop culture. This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of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will in turn raise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about human agency, translation, and the various implications of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诠释学的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它们在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观及方法观等方面看法不一 ,各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