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曦  鲁贺  王燕 《新闻传播》2004,(7):27-27
2004年2月中旬,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个同窗学友,举世震惊,全国各地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令人欣慰的是,媒体对待马加爵事件,不是单纯地进行事件报道和一味地抨击,而是多了冷静、理智与反思。许多媒体提出的问题令人深思:马加爵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学友?防止更多的马加爵出现,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183;23”云南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到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马加爵”这三个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许多媒体对此事也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从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23”云南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到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马加爵”这三个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许多媒体对此事也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通过对媒体的相关报道的梳理,笔者简要地把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2月25日—2月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新华社也向全国各新闻媒体发出通稿,公布了通缉令。许多媒体都赶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案,报道内容以介绍马加爵的基本信息为主,并公布…  相似文献   

4.
从马加爵事件看传媒集体无意识背后的叙事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加爵无疑是2004年3月的一个关键词,在马加爵被抓获5天后的3月20日,用google搜索“马加爵”三个字,能搜索到1240个结果,可见其“火热”的程度,各种传媒一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广播,都没有漏下这个一口气杀死4个朋友的大学生,可是,综观所有的报道章后,将会发现:  相似文献   

5.
马加爵无疑是2004年3月的一个关键词,在马加爵被抓获五天后的3月20日,用google搜索“马加爵”三个字,能搜索到1240个结果,可见其“火热”的程度。各种传媒——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广播,都没有漏下这个一口气杀死4个朋友的大学生。可是,纵观所有的报道章后,将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媒介都处在一种集体  相似文献   

6.
村言 《新闻世界》2004,(4):46-46
马加爵被捕后,有媒体公开了马加爵给亲人的一封家信,并称此信是马加爵的绝命书。有人认为,媒体公开马加爵的家信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说马信是“绝命书”.也有干扰司法审判。把一个嫌疑犯当作“死刑犯”人,是很不妥当的.是记和媒体滥用职权。特别是在两会刚刚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却仍在出现这种侵犯“人  相似文献   

7.
3月15日,马加爵在三亚落网,与此同时,围绕马加爵展开的新闻大战也在升级。海南广播电视台的两位记者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8.
郑大群 《新闻界》2004,(2):45-45
有关媒体称:“马加爵杀人不是新闻,马加爵值得同情才是新闻”。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倾向。在“你对马加爵的态度”这项问卷中,有憎恨、厌恶,同情,说不清楚四个选项,选择同情和说不清楚的共85人,占该项被问人数的38.7%,明确表示同情的40人,占该项被问人数的18.2%。(见表一)  相似文献   

9.
申琪 《新闻世界》2010,(10):16-16
2004年3月15日,连杀4人的马加爵在三亚落网。随着马加爵的被捕,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再一次牵动了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神经。在《新京报》记者胡杰的记者手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当面采访马加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杀害云南大学四名学生的嫌犯马加爵已于2004年6月17日伏法.回顾马加爵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马加爵就被公安机关捉拿归案,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纵观整个缉捕过程可以看到,马加爵的快速落网是与公众知情权得到尊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12-12
马加爵:云南特大杀人案疑犯落网 3月15日——公安部A级通缉令发布半月以后,云南昆明2·23特大杀人案嫌疑犯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被擒。 云南大学4名学生2月23日被发现因钝器打击而死亡于宿舍,死亡时间大约一周左右。警方认定,该宿舍失踪学生、现年23岁的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公安部3月1日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元查缉马加爵。 据目击者称,马加爵落网时模样像个乞丐,他在逃跑的过程中因不敢与人打交道而不得不以捡垃圾里的剩饭为生。马加爵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被害4人都是他的同学,其中3人与他有过争吵,他一天杀掉一个,然后出逃。 举报马加爵的是三亚一位摩托车司机,公安部表示将兑现20万元赏金的承诺,奖金由三亚警方和公安部共同支付。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四川大学舆论研究所于3月17日至18日在成都市区进行了一次“关于马加爵事件的传播学调查”,采取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并辅以随机问询,共收回调查问卷246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本次调查的结论用于判断和推论以下几个问题:马加爵事件是如何成为媒介事件的?通缉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何种效应?受众如何看待通缉令中的悬赏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一事件进行怎样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  相似文献   

14.
在马加爵行刑前不足48小时,我在全国所有媒体中,获得了一次对他独家面对面采访的难得机会,不禁感慨万千。“和马加爵一样,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翻开那份采访申请函,时间定格在2004年5月20日。就是说,从我向最高法院提出采访马加爵的申请,刚好一个月的时间。还记得,在昆明中院时,某大报驻当地记者听说我独家采访了马加爵,那种眼巴巴的神情,让我既怜惜又窃喜。  相似文献   

15.
谭筱玲 《新闻界》2004,(2):43-43
在马加爵事件的传播中,有38.2%的受访者最先通过通缉令了解到马加爵事件,通缉令的传播到达率达86.3%。通缉令的传播相对于其他常见大众传媒居于明显优势,从而提示我们去关注这一特殊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6.
陈爱和 《青年记者》2004,(12):61-61
最近,某媒体以《陕西“马加爵”杀死两室友》为题,报道了陕西一技校生杀死两名室友。凶手许琳潜逃3天后,于5日凌晨1时许在睡梦中被公安民警抓获,案件正式宣布告破。(11月07日《时代商报》) “凶手”许琳与“马加爵”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校学生,都因为一丁点  相似文献   

17.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解释了成语"门户之见"的出处及释义,就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加以阐释,并以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案例分析了态度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被各家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我们看不到被害大学生家庭的悲愤痛苦,却不断地看到凶犯如何杀人、如何逃跑、如何凶恶等内容。马加爵似乎不是一个罪犯,而成了一个“明星”。甚至湖南一家电视台还要将其拍成电视剧。与凶犯相关的知情权,人们有权  相似文献   

20.
2004年马加爵事件的“妖魔化”报道,曾使一个严肃而严重的刑事案件演变为一个带有娱乐性质的炒作新闻,从而对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2005年以来,大众传媒关于徐本禹、洪战辉等的正面典型报道,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