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恨水是一位怀有明显市民心态的作家,在选择小说题材时,他自然会考虑作品的接受者,总是站在市民读者的立场上,注意选择市民读者喜好的、关注的题材作为创作的内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充分照顾市民读者的接受心理,能够既同情、理解平民,又尊重、赞美平民。  相似文献   

2.
苟锦毅 《家教世界》2012,(10):89-90
埃德加.爱伦.坡是恐怖文学界的大师。他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倒塌》被视为世界恐怖文学的经典,而其作品的特色是无处不在的恐怖元素。通过对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进行解读,揭示其恐怖根源。本文分别从哥特因素、艺术技巧及读者潜在的恐怖心理来分析爱伦坡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倒塌》,以期找到其恐怖根源。与传统的的哥特小说不同,坡开创了心理分析的先河,将恐怖意境根植于读者心中,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达到使读者震惊,实现其作品预设的效果。虽然坡的恐怖元素的深层含义往往被他所处时代的读者所忽视,但却被他的后继者所模仿、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的小说理论最具实践性,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小说应当有其教化的功能和审美的功能。巴金的小说理论和批评总是围绕着表现情感这条主线,它是朴实无华、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4.
《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爱玛》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认知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及视角转换的认知叙事功能,分析读者如何对叙事视角转换及其意义建立心理表征,并由此领悟文本更深层的主题内涵。通过阐释文本叙事的深层认知机制和读者的认知理解过程,可以更好地展现小说艺术光彩,增强读者对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是二十世纪以来在国际上拥有最多读者的少数德语作家。他善于运用各种文体写作,尤以小说和传记最为著名。他是出色的心理描写大师,开拓了小说艺术中心理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崭新领域,对后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茨威格小说中的主人公,心路历程,内心冲突,意识流,潜意识等精神状态,极为自然地融入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小说情节的发展之中,成为其小说艺术不可缺少的天然组成部分。茨威格所处的时代是精神分析法逐渐成熟的年代。不言而喻,精神分析大师、他的同乡弗罗伊德对他的小说艺…  相似文献   

6.
世俗文化心理对社会价值观念转型的影响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流行的世俗文化元素和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契合了转型期市民阶层的心理诉求,市民的精神追求和婚恋价值观念的嬗变、世俗文化心理与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合谋都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文化症候的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欧洲小说家开始了小说技巧方面的种种实验,19世纪小说艺术达到高峰.出版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在叙事技巧上也进行了革新.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采用内聚焦视角模式,巧妙地设置读者期盼真相的悬念,并像剥葱式地一层一层地使读者感知与获取信息直至真相大白.文章论述《女房客》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叙事艺术魅力,同时揭示安妮·勃朗特思想的超越及对父权制社会的有力抨击.  相似文献   

8.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杰出的作家和戏剧家。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中有许多相异相通之处。这一点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充分体现。作家运用了娴熟的戏剧技巧,为这篇叙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增添了戏剧性审美特色。从读者和观众的视角切入,旨在剖析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蕴含的戏剧性审美价值,介绍布尔加科夫在戏剧心理分析领域的独特探究,挖掘小说文本的戏剧性营造以及传达给读者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被誉为“心理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开创者 ,他在其优秀短篇小说《丽姬娅》和《厄舍府的倒塌》中利用故事叙事者的话语的力量调动读者的兴趣 ,使读者和叙事者一起进入故事的梦幻情景之中 ,产生了强烈的震慑力。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在《变色龙》中讽刺的不仅仅是奥楚蔑洛 夫,还应包括赫留金及那些“哈哈大笑”的围观者。赫留金是众 多小市民中的普通一员,透过对他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契诃夫小说对普通市民阶层奴性心理的剖析。这更拓宽了小 说的思想内涵,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其代表作《只争朝夕》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文本集作者的对话立场、人物的未完成性和主动性及读者的参与性等特点于一体,让小说的意义总是处于未完结而不断丰富、未确定而不断充实的状态之中,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变色龙》是一篇讽刺性极强的小说。作者契诃夫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然而在这篇小说中,还有一个易为读者忽略的人物——巡警叶尔德林。他虽然不是小说重点描写的对象,作者对他的描写简单到只作三言两语的交代,但他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小说《人性的枷锁》以读者与主角之间的距离以及客观的叙事技巧而知名。这种叙事艺术造成了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审美距离,获得了戏剧性的效果。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是使小说给人以戏剧性效果的原因之一。毛姆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法的原因:毛姆自身的性格及早期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推崇以及毛姆想通过这部小说的写作来忘却他过去的不愉快经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曾今可是20世纪海派作家中较有特色的一位,对他的研究历来鲜见。他的小说创作真实叙写二三十年代都市社会中、下层市民的灰色生活,展示了现代男女种种情爱心理。他小说曲折的情节,新颖的叙事,生动的细节,讽刺的手法,淡雅的语言,构成了其轻灵雅致的风格。本试图对他小说创作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并将作家的创作置于学史的轨迹中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享誉世界文坛,写作风格备受读者青睐。他的小说独具艺术特色,不仅借用戏剧的手法,具有戏剧性的情节,还能把漫画的艺术技巧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具有浪漫、温情的理想色彩,拥有诗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王希廉是《红楼梦》评点艺术审美鉴赏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人物形象和读者阅读接受心理都提出很好的见解,对中国小说理论建设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端木蕻良小说的叙事特色,他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让读者忘记自己的读者身份,能驱使读者不自觉地以剧中人物的身份沉迷于作者所描写的人物的情绪中去。他的小说具有震撼性,能使读者的心灵产生独到的审美效果,这都源于他小说叙事的抒情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渔小说在明清小说园地中堪称独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评论纷纭。李渔致力于小说艺术的开拓,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方面颇下功夫。他致力于写实,注重趣味性,讲究小说技巧,在取材、布局、情节组织及人物塑造和喜剧风格的营造等方面悉心探求。这种种努力使他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李渔小说不乏机巧智慧,有浓郁的现实气息,颇具可读性。但由于作者思想格局所限,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瑕疵,在人生矛盾面前表露出退让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