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代每郡每年派出戍卒屯戍边区,这是徭役制度的一部分。文献记载戍卒屯戍的资料并不详尽,出土的汉代居延及肩水地区的简牍,特别是戍卒名籍的简牍,给予研究汉代戍卒新的空间,当中戍卒的籍贯和征发情况,引起颇多学者留意。陈直先生统计居延戍卒人数,籍贯汝南和南阳的百姓最多,另外,宣帝神爵年间戍卒出守敦煌郡、酒泉郡的戍卒,除来自南阳、河东、颍川等大郡外,还有赵地的赵国和魏郡。汉代赵地,例如赵国、魏郡及邻近的巨鹿等郡国,他们的编户民一样履行戍守边区的义务,现在考察所得,这些郡国有相当数量的戍边戍卒在河西地区。近年出版的三卷《肩水金关汉简》共收录6741枚出土于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府下辖肩水金关的汉简,约占1973年金关出土简牍的58%,其中包括不少戍卒名籍、出入记录,提供讨论西汉边区戍卒来源、屯戍制度等的新材料。尝试透过分析肩水金关汉简中的赵国戍卒简牍,考察该地戍卒派遣边区的情况,并兼论同乡同区遣派一地,是否有乡里情结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在我国河西地区发现了大量汉简,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众多方面,其中大部分为屯戍史料,这为我们研究汉代西北屯戊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根据《居延汉简》《居延新简》和《敦煌汉简》中的兵器管理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对汉代边塞戍卒的武器装备种类、来源和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以勾勒出汉代西北边塞戍卒兵器装备及管理运行体制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是丝绸之路西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资料,由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土文献以简牍、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的西行资料为主,传世文献则以西行记为主。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涉及西北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军事、民俗、天文地理、山川物产等内容,多角度反映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自然和社会风貌,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地方性知识和图景的书写与记忆,拓展了作家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情境,丰富了文学表现的手法,完善并确立了行记文体的写作范式,重绘了中国文学地图,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边塞诗的创作形成风尚,达到顶峰,则在盛唐.而盛唐边塞诗人中尤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二人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独有的艺术个性特征.高、岑诗歌的比较研究,对了解盛唐边塞诗概貌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百年以来出土的简牍文献,研究者已展开了大量研究。以简牍文献出土的地域为切入点,深入比较分析不同研究者对于简牍研究的主题特征,就会发现,不同地域出土的简牍文献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题。由于不同地域出土的简牍文献的研究侧重点存在着明显差异,由此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简牍研究地域与主题分布的画卷。这一发现可望为简牍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中,将不同地域特征纳入其中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边塞诗的创作形成风尚,达到顶峰,则在盛唐.而盛唐边塞诗人中尤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二人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独有的艺术个性特征.高、岑诗歌的比较研究,对了解盛唐边塞诗概貌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华 《考试周刊》2011,(63):27-28
自古边疆多战事。壮士慷慨出玉关,连年的战火铸就了不可磨灭的边塞诗魂。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但边塞诗不是唐代仅有的,后代也有传承,广义地说,与边塞戍边生活有关的诗歌就可以视作边塞诗。那么,边塞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生活传达出哪几类情感呢?  相似文献   

8.
边塞诗,即以边塞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或背景的诗歌。在唐代,边塞诗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大批诗人书写边塞风光,抒发壮志豪情。而在盛唐边塞诗坛中,王昌龄以其瑰丽奇伟的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边塞诗共有23首,约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这些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他进士及第前的边塞游历:"数年间(约开元十四年左右),他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足迹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边塞诗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学界已开始关注边塞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新世纪初,有必要从边塞诗的界说和源流、边塞诗性质和繁盛的原因、边塞诗人诗作研究、边塞诗歌关学特征四个方面,对20世纪边塞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唐代边塞诗具有多元的思想内容与多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边塞征战、边塞生活和边地风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精神文化遗产。因此,边塞诗的英译研究对于我国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全球文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现在国内对于边塞诗的英译研究近乎空白,目前面世的诗歌英译著作中,罕有以边塞诗为主题和研究对象的著作。本文就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汉代县尉的典型形象是位为县令长佐官、职在逐捕盗贼。秦代出土简牍文书中有关尉的资料,显示出县内尉与县令同为长官,有相对独立的属吏系统,主要对戍卒进行管理,还拥有除爵任吏等权力。较之汉代县尉,秦代县内尉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秦县内尉属吏进入西汉时期开始属县化,尉官转化为县尉,以逐捕盗贼为职掌,尉史逐渐转化为县廷吏。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 述了在诗歌全盛时代唐诗的创作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顾等人参与的边塞诗派,他们凭借着各自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派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独树一帜,边塞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边塞诗的和,犹如异卉奇葩,给唐诗盛开的百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正有那么一批诗人,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是"边塞诗人",他们写的诗歌叫"边塞诗"。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唐初四方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成为唐诗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  相似文献   

14.
毗陵诗派是由清代常州诗人群体组成的地域性诗歌流派.这一诗派的诗人创作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描写的地域很广,涉及西域、西南、塞北及东南海防;除描写边塞风景外,更注重边塞风情;关注民生,反映的思想感情比较真实;诗歌务实而有理趣,为清代边塞诗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衰。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本文就其边塞诗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诗是最能够体现唐代文学水平的优秀代表,也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顶峰之作。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边塞诗就是一朵奇葩,其生动地展现了边塞诗人们的精神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其时的精神状态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居延,是汉代边塞苦寒之地。但作为随军戍卒家属,由于有官府较充足的食粮供给、较好的医疗保障等,和平时期,汉代随军下层妇女衣食无忧。她们的生活与汉代内地下层妇女有诸多相似,如一夫一妻制,早婚习俗等;同时作为边塞妇女,她们屯田、守卫城防,又从事着与内地妇女不同的劳作。  相似文献   

18.
唐萧关诗探     
萧关,位于古丝绸之路北道,关中平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萧关诗是唐边塞诗宝库中的珍贵品,也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本文主要对萧关诗的作者及创作缘由、题材及内容类别、特点及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探讨,旨在发掘以诗歌为主要载体的边塞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杨继权 《教师》2010,(10):123-124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亮点,在唐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而作为边塞诗歌代表的高适、岑参,其边塞诗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他们用各自的诗风共同推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从他们边塞诗的风格特点的不同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唯一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盛唐边塞诗更能反映、体现出"盛唐气象"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