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宝鸡方言的"给"字及"给"字句的使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文章从介词"给"、动词"给"、助词"给"以及"给给"等方面探讨宝鸡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五河方言"给"字句可表达"给予""处置"等义。文章从动词"给"、介词"给"、连词"给"、助词"给"等四个方面探讨五河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总结五河方言"给"的语法化路径,为五河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3.
宝鸡方言的“给”字及“给“字句的使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文章从介词“给”、动词“给”、助词“给”以及“给给”等方面探讨宝鸡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给"[kei214]有动词、介词、助词多种用法,由此构成了庞大的"给"字句家族。前人对"给"字句的研究多集中在现代汉语层面,现在将采用对语料库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源语义的角度探讨"给"字句的历时演变。通过分析"给"的义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找寻现代汉语"给"字句的源头,并且对"给"字句产生之初的句式结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描写现代汉语的"给"字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兼类词,有动词、介词、助词三种用法。日语中没有介词,与汉语介词语法功能相似的是日语中的格助词,汉语介词“给”的用法很复杂,在日语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使得日本留学生在习得介词标记“给”时经常出现偏误现象。运用中介语理论,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作文出现的“给”字句偏误进行分析,首先把偏误归类,然后分析“给”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的"下"有动词、趋向动词的用法,但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体貌助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的"下"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也可以是表示"完成—已成事实"意义的体貌助词。  相似文献   

7.
甘肃汉语方言语法特点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汉语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两种类型,虽然语音差别较大,但语法上有较多的一致性。笔者综合全省汉语方言的语法特征,归纳出"子尾、儿尾,们,指示代词的二分和三分,给,可、都,副词+不+动词,动词的体貌,把字句,动宾短语,反复问句"10个语法点,并对每种语法现象作了具体分析,个别还作了溯源性推论。  相似文献   

8.
"送"在长沙方言中兼做动词和介词,做介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是长沙方言的被动标记之一,和其他成分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送"字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被动句相比,长沙方言中的"送"字被动句较有特色。从句法格式、语义特点探究长沙方言中表被动的"送"字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普通话中常见表被动的"被"字句进行比较,以阐述其差异。  相似文献   

9.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将"其用法可分为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介词、助词六类,其中: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保留了上古中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点,是承接发展的,而介词"将"和助词"将"却有了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江苏泗洪县位于淮河北沿、洪泽湖西岸。泗洪方言处于北方官话方言和吴方言交汇地带,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很值得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考察了泗洪话的“给”字句,比较分析了这些“给”字独特的语法意义、与众不同的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色句式,为现代汉语方言“给”字句比较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甘肃方言特点举要(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中、南部汉语方言分属于兰银官话、中原官话及西南官话.本文归纳、比较了数十个县声调、声母、韵母的同异,并从语法角度进行了人称代词、“数-量-名”结构及介词“拿”的音读与用法的比较,为官话方言下位分区提供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中不常使用的介词"予"、"问",在石楼方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及用法。"予"、"问"皆从动词虚化而来,并兼属动词。"予"与普通话的"给"类似,但二者并不等同,"给"的用法更为宽泛。"问"介引与事时,对其后的谓语动词有严格的语义制约。方言介词研究是方言语法研究的一大热点。研究方言中的介词,不仅可以揭示其自身的特点,还可以为其他方言、普通话、古代汉语等的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庐江方言中“把”字和“给”字作为动词、介词的不同用法,揭示了它们间的关系,最后对“把”字句的歧义进行了简单辨析。  相似文献   

16.
余小庆 《学语文》2014,(2):54-56
正"把"字句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把"字句的定义,有广狭之分。本文研究的"把"字句指的是谓语部分带有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可简单描写为"S+把+NP+VP"。下面将"把"字句做细致的分类,并根据"把"字句对否定副词"没(有)"、"不"选择性的强弱,将"把"字句归结为三大类型进行分析考察。一、"把"字句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着"字在重庆方言中虽然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学术界对于重庆方言中"着"的词性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本文对"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分析容易混淆的动词、介词和助词用法,明确了三者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18.
"将"在左云方言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用法,文章旨在探讨"将"的性质和功能。立足于左云方言事实,对"将"的用法进行共时描写,具体论述它作为副词、动态助词及介词的用法。作为副词的"将"可以表达多种语义,作为动态助词使用是"将"独具特色的虚词用法,而介词"将"则是处于半虚化状态的一个词。把左云方言"将"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中的"将"进行简单对比,通过全面分析,加深对"将"多功能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完成体的意义比较宽泛,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事件成为"现实",有的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的体貌助词是"咧",相当于普通话的完成体助词"了",本文将对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的表"完成"的体貌助词"咧"做一描写。  相似文献   

20.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