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聚焦李贺诗歌,阐释其诗作中的美。从李贺生平与社会背景切入,探讨诗作形成的个体与社会因素,进而从色彩、鬼神、生命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诗作的"冷艳之美""诡谲之美"与"悲慨之美"。  相似文献   

2.
李贺的诗歌因其别具一格,后人颇有非议,贬之"欠理"、"费解"、"无逻辑性".其实这类"令人费解"的诗歌同样生动奇妙,诡幻幽丽.本文试图探究李贺意象诗风格形成深层原因,归纳其意象诗歌的类型,并且总结其李贺意象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歌文辞色彩斑斓,意象变化多端,其独特的意象表达广受赞誉,也引来许多批评之声。本文从李贺诗歌的意象构成、意象组合以及意象元素入手探讨李贺诗歌的意象结构特征。意象是李贺诗歌的主要表达手段,它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带有诗人独特的主观感受;李贺诗歌的意象组合并非随意铺陈,而是通过暗合的形式组合成完整的意群,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心理感受。此外,独特意象元素的使用也使李贺诗歌的意象更加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特点,从意象的选择、性状与意蕴出发,研究李贺诗歌的意象特征,作一次从微观分析到宏观研究的尝试。通过对意象的系统分析,得出“冷艳’是李贺诗歌基本风格的结论。“冷艳”诗风的形成,源于李贺对传统“女性化”象喻的改造与丰富,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与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及其奇崛冷艳的特征。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透过意象这一审美层次,我们可以了解李贺心灵深处的情感活动,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有他独特的感觉和想象习惯,从而在意象使用上也会有自己的侧重面”。下面我们试从李贺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李贺歌诗的三点不足来谈李贺被称为"诗鬼"的原因。首先是其诗歌大量运用怪谲的意象来营造鬼怪凄苦的氛围,超越现实而陷入幽冥世界,与传统的观念相抵触;其次是由于李贺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是很丰富,使得诗歌缺少广度和深度,即"理"的不足。第三点是辞藻的繁缛,"百家锦衲"炫目却无用。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意境构成与艺术风格表现的核心与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李贺诗歌中诸如由“昌谷意象”、“落魄者意象”、“劳动者意象”构成的描述性意象,由“剑意象”、“竹意象”、“马意象”构成的比喻性意象,由“神鬼”、“游仙”构成的象征性意象三类不同意象及其与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赋、比、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的鲜明特点,以及此正是形成李贺诗歌独特诗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解开李贺诗歌之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人,以探索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求得对李贺诗歌的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使我们的研究更切近诗人创作的客观实际c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认为:“在我国,踢怄部较早的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李贺诗歌中鱼意象系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认为李贺诗歌中的鱼意象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以鱼为象征的权力符号的关注,二是对理想人生境界的向往,并运用原型意象理论探讨了其大量运用此意象的原由。  相似文献   

10.
李贺诗歌的独特之处是多方面的。鉴于诗歌的意象最能体现诗歌的风格。本文试图从意与象的关系、意象的色调、意象的词语结构、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想象对意象的生成影响等诸方面来说明李贺诗歌意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颗特别的明星。他命途多舛、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一共创作了243首诗歌。在这243首诗歌当中,有80余首带有"鬼""神""仙"等意象,被称为"神鬼诗",至今受到人们的珍视。我们从内容、艺术特征、影响等方面分析李贺的"神鬼诗",可以进一步认识李贺的思想及人格。  相似文献   

12.
李贺与李商隐在唐代诗坛上以其独特的经历和独特的诗风引人注目。本文对他们的诗歌意象进行比较,相同之处有三点:1.意象密集;2.意象凄艳;3.意象时空超越。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意象凝重而奔突;李商隐诗意象轻柔而变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迷,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仁,智者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李贺诗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入,  相似文献   

14.
李贺诗歌的情感特征是恨,恨人生不得意,推已及人,也恨天下不公平,为苍生鸣不平。对恨的解脱使李贺对时间特别敏感。恨使李贺的诗歌形式独特,李贺诗歌代表性的意象是“玉石”。  相似文献   

15.
因时代、出身、个性、遭际等的不同,李白和李贺的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意象的基本特点、仙意象与鬼意象、意象的疏密度、意象的跳跃性及意象的塑造等方面对李白和李贺的诗歌审美意象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成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张晓芳 《天中学刊》2005,20(4):83-85
“鬼才”诗人李贺在中唐诗坛上不过是一匆匆过客,但他却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引人注目的创作成就而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从诗歌意象的角度看,李贺诗歌中突出运用幽冷意味的意象,如露、寒、愁、死等运用频率之高,可谓空前绝后。贺诗中的幽冷意象形式多样,兼以通感,涂以色彩,形成阴冷的意境。这种幽冷意象的形成与李贺所处时代及其自身境遇、悲观心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韩愈与李贺是唐代韩孟诗派的杰出代表,都喜欢以些幽冷的意象彰显"险怪"的诗歌特点,"石"意象便是一例。但是,韩愈笔下的"石"意象更多的是奇与怪,折射的是抒情主体的孤独与压抑,故其诗奇崛险怪却并不艳丽;李贺则在奇中注入幻,比韩诗多了一层飘渺和梦幻,多了奇崛幽峭与秾丽凄清。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6,(3):19-22
"硬性词"指李贺诗歌中出现的具有坚硬特质的部分金属、玉石及器物类名词,本身具有刚性、硬度、固化特征的动词或使被修饰词具有类似特征的形容词,它们使李贺诗歌具有迥异风致的表现力、意象群落的统摄力、抒情言志的感染力,它们推动了李贺独特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7-60
李贺的诗歌以描神画鬼的奇诡特色享誉诗坛,其诗歌关于鬼神的内容可以分为鬼怪内容和神仙内容,分别表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反抗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诗人对于这两类内容的书写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后,对于生命进行的赞美并进而执着探索、寻求生命归宿的表现。李贺鬼神书写的形成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南禅宗教义精神与道教的思想、审美趣味有着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小燕 《海外英语》2014,(15):157-158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以意象为出发点,强调文化,语言,意象三者的紧密联系。诗歌中意象丰富,文化意义深远。李贺诗《梦天》中意象紧凑奇诡,极具中国传统神话文化色彩。该文意欲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诗歌《梦天》仙境中众意象及其文化性在英译文中怎样被有效高效传递,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