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出版社而言 ,在编辑、发行谁为龙头、龙尾的争论中 ,问题的另一部分———“龙身” ,即出版部门存在的瓶颈并没有因其淡出视界而消失。  相似文献   

2.
出版界有句行话,若把出版工作比作一条龙,则编辑工作是龙头,印刷是龙身。发行是龙尾。人们普遍认为龙头、龙尾是图书的进出口。处于关键位置,尤其是龙头的作用非常重要,因而对编辑工作和发行工作下的功夫比较深;中间一段运行过程相对而言下的功夫比较浅。甚至可以说听之任之。本来,印制部门是出版社的花钱大户。出版社的企  相似文献   

3.
何春龙是中国青年报总编室主任,从1978年中青报复刊起到如今,他在总编室做夜班编辑已经长达17年。由于他是中青报地道的“夜班元老”以及这许多年来为报纸版面做出的不凡贡献,因而被报社同仁戏称为“第一版面”,前不久荣获首届新闻“百佳”称号。 何春龙做了17年夜班编辑,难能可贵的是他安心,更难得的是他把编辑好版面当作人生事业追求不懈,总是有一种想在有限的版面上施展自己的创造欲望。他心无旁骛,乐此不疲,年已不惑,立定此业不惑。  相似文献   

4.
58岁的曹照琴在《人民日报》工作37年,其中33年当夜班编辑,是迄今为止《人民日报》编辑部上夜班时间最长的编辑。她敬业勤业乐业,政治敏锐、业务过硬、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经验丰富。曹照琴1965年1月由中央办公厅干部学校分配至人民日报社任团委干部;1966年10月调入总编室任一版编辑;198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班学习;1985年任《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副主编;1989年任《人民日报》一版主编;1995年至今任总编室副主任,分管夜班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5.
服务好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从全局的高度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市州级党报在整个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龙头”。但是,只有“龙头”动而没有“龙身”动.整个“龙”也就“活”不起来、“跃”不起来、“灵”不起来。长期以来,市州级党报由于偏重做好“龙头”文章.忽略或轻视做好“龙身”文章,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0,(11):封2-封4
已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了34年的颜世贵,出生在江苏里下河一个农民家庭,祖辈日不识丁.1966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被选进人民日报社,先任总编室做了几年夜班编辑,后进记者部当记者,现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80年被派往江苏筹建人民日报驻江苏记者站,并担任首席记者;1987年调任驻北京记者站首席记者;1991年在海南记者站工作了几个月;1992年被任命为驻北京记者站站长.  相似文献   

7.
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人民日报编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研究报纸宣传工作﹃编前会评报﹄制度是今年人民日报改进报纸宣传的新动作这是总编室值班主任在评报人民日报夜班编辑工作紧张辛苦有序这是四版编辑在组版编辑同激光照...  相似文献   

8.
保证报纸的出版时间是个大问题。山西日报在报社内部开展突击攻“关”竞赛运动中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夜班变白斑,赶前不赶后”;“困难留给自己,方便送与别人。”在这些口号推动下,全报社为保证出版时间开展了一条龙竞赛。谁是龙头整个出版过程,从编辑发稿到组长看稿、部主任看小样、总编辑看大样;从排字、制版、校对到印刷,龙身很长,究竟谁是龙头呢?过去总认为部主任是龙头,因为许多稿件经过他们手的时候往往要受到阻碍,通不过。但现在经过分析研究,大家发现龙头不是部主  相似文献   

9.
草龙,又称稻草龙或香龙。舞草龙是开化县农民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流传甚广,在县城西乡、北乡为多见,其中以苏庄草龙为最讲究,最壮美。马金、何田、菖蒲等乡镇又称迎香龙,因草龙捆扎是以稻草搓扎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而得名。舞草龙总是选在每年的中秋之夜,当团圆饭吃罢,皓月当空,舞龙队便高擎香火草龙,“狂奔狂舞,穿梭于村中大道,起舞于晒场田野”。夜空中的香火龙飞舞腾跃,吞云吐雾,忽而“龙头戏珠”,忽而又“龙身打串”,一时“龙头咬尾”若即若离,一时又“龙尾圈头”缠缠绵绵,伴随欢快的打击乐声,给人带人亘古的文化畅想之中。  相似文献   

10.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11.
也许和编辑工作有一种缘份,在大别山老区红安县县委办公室和宣传部工作了十年多的我,1975年春天被组织上调到首都北京人民日报,在经济部当了一名从事农村报道的编辑,1990年调到总编室,在编辑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夜班。人民日报的优良传统,老编辑们风范的影响,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做了一个编辑应该做的工作。 热爱的事业不觉得苦 长期夜班,再加上行政工作,苦吗? 当有些熟识的同志问我时,我真的觉得不好回答。说不苦,也不实际,铁锅顶在头上,长时期的大夜班,有时上午有急事,不敢怠慢;战役性报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国际部李芾同志从事夜班编辑工作35年表彰会8月6日下午举行。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张云声分别向李芾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社长高狄还就夜班工作发表了讲话。高狄首先代表编委会和报社全体同志感谢李芾同志“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人民日报最辛苦的出版工作”,号召报社全体同志学习他不求闻达、默默奉献、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品德和精神。在谈到夜班工作时,高狄说,报社的一切工作,最终都体现在版面上,而最后负责出版的,就是值夜班的同志们。夜班的同志时间紧,责任重,风险大,在生活上也要付出很大牺牲。一个人上夜班,把全家的生活秩序都打乱了。再加  相似文献   

13.
7月28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的大喜日子。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郑梦熊也专程前来参加成立大会。本报几个年轻编辑记者一商量:“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庆典刚结束,他们便来到了郑老下榻的酒店。 当坐在这位年届七旬、有43年从业经验的“老新闻”面前,几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年轻人,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了解到郑老曾任浙江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有着丰富的夜班工作经验,几个夜班编辑首先“套起了近乎”:“郑老,讲讲您是怎么值夜班的吧!” “夜班工作可是个锻炼人的岗位,必须熟悉方方面面的…  相似文献   

14.
当一场人们盼望已久的春雪裹挟着淅沥的春雨飘然而至的时候,2006年2月的夜班也在暖融融的春雪中画上了圆满句号。2月份的夜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巩固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巩固,四个强化”。“一个巩固”是:巩固一月份改版成果。一月份是军报进行版面调整的启动之月。在孙总编的领导下,总编室一版夜班的同志对改版后的一版精心设计,悉心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的军报一版风格,得到了军委总部领导和广大读者的认可。探索创新不易,巩固保持也难。只有巩固保持好创新成果,军报新的版面风格才能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5.
夜班编辑是日报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中国记者》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逢年过节总有一半时间要上班,白天又不敢不睡觉。探亲访友就只能保重点。因而人们都觉得我有些不近人情,或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庆祝建党80周年,祝贺北京申奥成功,江泽民主席出访欧洲5国,大事、喜事很多。 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努力把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出“海味”,本月夜班同志进行了大胆而又谨慎的探索。在夜班工作中,我思考了8个问题,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1.“京味”和“海味” “京味”和“海味”的关系,我这里指的是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关系。 海外版同人民日报有同,也有异。共同之处是鲜明的党性、正确的导向、庄重大方的版面,要登好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活动、党和政府的重要决定、祖国和人民的大事,等等;相异之处是要有“海味…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国际部李芾同志从事夜班编辑工作35年表彰会8月6日下午举行。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张云声分别向李芾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社长高狄还就夜班工作发表了讲话。高狄首先代表编委会和报社全体同志感谢李芾同志“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人民日报最辛苦的出版工作”,号召报社全体同志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报纸编辑学的教材与专著已经数量可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不太容易。记得去年夏天在天津参加全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时,一同担任评委的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王咏赋告诉我说,他正在写一本书,名为《报纸版面学》,当时我并未太留意。半年后,他的这本新作送至我手中,认真一读,才发觉它与我过去接触到的同类专著和教材不太一样,不禁要为作者的创新精神和丰厚积累叫声好了。这本名为《报纸版面学》的书,内容并非只涉及版面编排这一块,作者是以“版面”这一报纸的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围绕版面设计制作的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1985年召开全院优秀期刊表彰会时,卢嘉锡院士写了这样的题词:"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龙尾龙头"这一形象比喻,高度概括了科技期刊在整个科研工作、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不仅是对最新学术成果的展示,反映着学术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马学清 《青年记者》2012,(27):85-86
李庄(1918~2006),河北省徐水县人。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李庄于抗战初期在太行山参加革命。1948年,党中央决定将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改组为中央机关报,李庄由华北局《人民日报》编委进入组建班子,历任《人民日报》记者、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