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西门豹治邺》一文中一再出现“民人”与“人民”两个词,“民人”与“人民”有没有不同?如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如无不同,为什么不一致起来?本文试图初步提些个人看法,与同志们讨论。《西门豹治邺》中,“民人”出现过两次: ①豹问其故.对曰:“……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②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按《史记》原文,此下还有: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不同的执政方式,即“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后来有人将其延伸为“管理三境界”——不敢欺,不能欺,不忍欺。事实上,在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三境界”之说同样精当。  相似文献   

3.
《西门豹治邺》“思考和练习”四中有如下两句话:1、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  相似文献   

4.
《西门豹治邺》一文,选自西汉褚少孙为《史记》增补的《滑稽列传》。作为一篇传记文学,西门豹治邺的活动,是全文的中心,而“治邺”的“治”字是行文的线索。全文三个部分,用两个故事组成。一是治俗,破除为河伯娶妇的封建迷信的恶俗;二是治水,兴修十二渠,引水灌田,发展农业生产。这两个方面,从相互关系上看,治俗是治水的前提与关键,而治水是治俗的目的与效果。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问题实质看,治俗是为民除害,治水是为民兴利。但文章却以第一、第二部分作重点,也就是把治俗放到情节结构的中心。因此,西门豹治俗的描写,是全文的主体。本文的写作特色,也主要是从治俗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哲学上有神论与无神论、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不同阶级和党派在根本利益上的斗争。法家对儒家有神论、唯心论的批判,是儒法斗争的重要内容。战国初期的法家和杰出的无神论者西门豹,在先秦的儒法斗争中,深深地留下了自己战斗的脚印。《史记》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着他治邺时投巫修渠的动人事迹。邺县 (现河北临漳县) 地处魏、赵两国交界处。公元前四百多年,魏文侯为了加强边防、巩固刚刚建立不久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权,选派西门豹任邺令。西门豹到了邺县,只见土地荒芜,城市萧条,人烟稀少,一片凄凉。他询问当地父老。回答说:“每年为河伯娶媳妇,可把大家害苦了!”原来,邺县在漳河旁,“漳水悍怒,迁徙无常”,经常泛滥成灾。地方官三老、廷掾与巫婆相勾结,假称只有为河伯娶媳妇,才能免除水灾,藉此年年大肆搜刮民财,并强迫“选聘”穷人的女儿,充作神妇,投入河中。百姓不堪压榨,尤其有女无钱之家,更是纷纷逃亡。西门豹听到后十分气愤。他对父老们说:“下次给河伯娶媳妇时,你们告诉我,我去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选自《史记·滑(gǔ骨)稽列传《的增补部分,标题是编者加的。作者褚(chǔ础)少孙,西汉末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宣帝或元帝、成帝间做过博土。他爱读《史记》,对《史记》残缺的篇章,他都搜集史料加以增补,使它完整起来。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做邺县县令。他是一个新兴地主阶级法家政治家,又是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和治水专家。从《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可知,西门豹做邺令以后,坚决执行李悝的“法治”路线,严厉地镇压装神弄鬼、假借迷信残酷剥削和杀害无辜人民的奴隶主恶霸势力,在这之后又带领邺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治服漳水,夺得好收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反动奴隶主阶级、唯物论对唯心论、  相似文献   

7.
对用封建迷信愚弄、压迫和盘剥人民的伎俩,戳穿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史记》中有篇“西门豹治邺”(“河伯娶妇”),今日读来更觉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讲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但与其他史书所载有所不同: 西门豹为邺令,清克洁悫,秋毫之端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璽。豹自清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璽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文侯不忍而复与之。豹  相似文献   

9.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续补部分的《西门豹治邺》(题目为后人选文所加)有下面一段文字: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一般如此标点,而实有不当。详后) 文中“会之”、“父老”及“以”,解释分岐,尤其是这个“以”字,至今争论不  相似文献   

10.
《西门豹治邺》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的附录,是西汉末年褚少孙写的。褚少孙,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在西汉元帝、成帝时候任博士。他因《史记》有残缺,曾为《武帝本纪》、《三王世家》、《滑稽列传》等篇作了补写。 (一) 西门豹是战国初期的法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他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镇压奴隶主阶级及其帮凶利用迷信大搞反革命复辟的罪恶活动,修渠灌田,是无神论战胜有神论的斗争,是他执行法家路线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第六册36课《西门豹》以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叙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地的历史功绩。教学这篇课文,可抓住“管理”,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第一,比较前后,明确“管理”的功绩。学习开篇首句“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可让学生搞清“管理”这个词的意思。再要求学生把“管理”前后邺地情况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编了《西门豹治邺》,文中“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一句,注释为:  相似文献   

13.
《西门豹》写了战国时候西门豹在管理邺地时“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和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两件事,重点讲了为民除害破除迷信。这篇课文比较长,西门豹治理邺地、破除迷信方法巧妙,展示了他的才能。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们要抓住西门豹所用之“计”,将计就计,进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4.
《西门豹》这篇课文,写了战国时候西门豹在受理邺地时“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和兴修水利,为民造福”两件事,重点讲了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在讲解课文时,我提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1、西门豹到了邺,看到了什么情景?2、西门豹找老太爷了解情况,一共问了几个问题?从中  相似文献   

15.
“为”字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它的用法灵活,字义甚多。部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的“为”字,或作动词,或作判断词,或作介词,或作助词,或作名词,释义多达三十余种。正确地判断“为”字的词性,准确地解释其词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现将教材中“为”字的用法按其词性分为五大类。依其不同含义,举例整理于后, (一) 动词: 1、“做”、“担任”: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治邺》  相似文献   

16.
【案例】《西门豹治邺》(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他一等再等,等什么?师: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西门豹等来官绅的求饶……生(齐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  相似文献   

17.
《西门豹治邺》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句《古文选讲》译为:“给(她)准备好酒肉饭食,住十几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译为:“为她准备好牛肉酒饭……。”这样一来,便产生一个明显的矛盾。上文说,被选中的“新娘”,要“斋戒”,既然“吃素”,为什么还给她准备牛肉大荤呢?很明显,这是曲解原文。  相似文献   

18.
《西门豹治邺》:“闲居斋戒”。课本注:“古时举行祭祀,先要斋戒(包括沐浴、更衣、素食、独居等),表示对神的尊敬。”这个解释基本上正确,唯有“素食”一说不符合古代生活习俗。今天“素食”的意思是不吃肉。但课文后面明明有“为具牛酒饭食”的句子,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古代斋戒并不戒忌吃肉。《论语·乡党》:“斋必变食。”这是说斋戒时要改变饮食,不吃荤。但这“荤”仅指有辛味臭气的东西,不是指鱼肉类食物。《礼记·玉  相似文献   

19.
释“顾”     
“顾”,本义是“回头看”。《西门豹治邺》中“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的“顾”就是用的“顾”的本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隆中对》)的“顾”,意为“探望,拜访”。“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的“顾”,意为“照顾”。都是用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20.
日前 ,听一位教师开讲座 ,其中谈到要把课本中的惟一可能还原到生活中去 ,还举了一个颇为生动的例子 :  小学语文《西门豹》中的惟一可能是来了西门豹这个清官 ,而实际生活中多种可能则是不光有清官西门豹 ,还可能有贪官东门豹 ,昏官南门豹等。请学生想象这些官分别会怎样对待邺这个地方 ,然后拿他们与西门豹对待邺这个地方的不同态度相比较 ,学习西门豹机智地惩办地方恶势力 ,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的高尚品质。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实际运用比抽象理论更重要 ,学生应发展得更有个性而非只强调集体观念”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