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首先探讨了汉语言文学的概念,详细阐述了汉语言文学所包含的内容和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的基本性质;最后,针对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影响问题,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2.
汉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修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可以促进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提高学生的入文修养及素质的科目,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当前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细致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如何改进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化教育提出了些许策略,以期为该专业的改革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素质的科目,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当前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细致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如何改进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化教育提出了些许策略,以期为该专业的改革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5.
汉语言文学作为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价值的发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6.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其迅猛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汉语言文学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汉语言文学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发展并且创新我国汉语言文学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整个汉语言文学发展有许多有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将网络语言更好地应用到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本文就目前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要创造优美的文学语言,不但要加强文学修养,更要加强人文修养。人文修养与文学修养的差异,在于人文修养涵盖文学修养,它开拓更广阔的领域,它不但是文学的,而且是艺术、哲学、政治思想、宗教等综合修养。因为具备人文修养的人学识广博,能触类旁通,能化腐朽为神奇。因此,她更具备创造优美文学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称为新课改,它的目的是在二十一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是拥有深厚历史的一门学科,由于中国古典文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汉语言文学也越来越火爆。在新课改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做出相应改变,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6):F0003-F000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设于1977年,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科专业之一。2006年学校升格为池州学院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我院首批5个升本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我国学科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语言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纵观古今,语言能力的表达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人生修养。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改革,高校的汉语言专业当然也不例外,旧的教学理念需要被摒弃,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汉语言学科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适应现今的社会,以社会中需要的岗位来进行课程的重点培养和解说,以免学生满腹经纶却无处可用。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毛懋 《华章》2013,(19)
汉语言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同时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文字相结合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是由汉语和文字的特点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文化。汉语言文学的特性以及中国文学的风格,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揭示了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独特载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国际上的语言地位也日益突出.高校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主体,很早就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输送专业型人才,并将中华文化推向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汉语的学习与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这是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创新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西维所著的《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书,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紧扣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探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现状、不足与对策,阐明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地位,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式发展的新模式,为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创新教育打开了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记载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汉语言的传承离不开汉文字的记录;汉文字的推广离不开汉语言的沟通。两者可谓并肩作战,相互依存,进而形成现在的汉语言文字学。中国文学是寄生于汉语言文字学的,是汉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它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汉语言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要创造优美的文学语言 ,不但要加强文学修养 ,更要加强人文修养。人文修养与文学修养的差异 ,在于人文修养涵盖文学修养 ,它开拓更广阔的领域 ,它不但是文学的 ,而且是艺术、哲学、政治思想、宗教等综合修养。因为具备人文修养的人学识广博 ,能触类旁通 ,能化腐朽为神奇。因此 ,她更具备创造优美文学语言的能力。一、人文修养与文学语言互动的关系和作用文学语言要自成风格 ,必须要创新 ,人文修养决定文学语言创新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历代大作家、大诗人的文本里 ,联系他们的人文活动就能体验到这种特殊的关系。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学问广博 ,…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的时代下,使得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面貌逐渐有所转变,也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促进作用,但也将较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方法有所改变。如今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在增加广大市民对汉语言文学阅读的渠道的同时,也冲击了广大市民对于汉语言文学阅读的体验。因此,在如今网络环境下一定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挖掘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方式,从而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本篇文章中先针对网络环境下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带来的优势与冲出展开详细分析,继而提出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主要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专题类选修课程构成,三者相互补充,大体上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学面貌和古代文学课程的体系性。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汉语知识和文学知识方面的专业,是高职院校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涉及的知识面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重点一般以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为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不够重视,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认识不够。教师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汉语言文学是众多学科中不能忽略的基础性学科,我们从小就受到汉语言的影响和熏陶,生活中处处都要学习汉语。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正式接触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语文被当做最重要的必学科目之一。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会逐渐减弱,甚至被学习外语的热情所替代。汉语言文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语言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上,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也是一门重要学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性,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对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要客观正视,要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它是培养中文类、语言类专业大学生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课程。也要认清其发扬和传承人类精神风貌、传承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一直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更好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讨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基于如何才能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