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2.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中写道:“‘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向来的路奔跑起来。”这又是陈赓同志被小红军“骗”了。细读课文,陈赓同志被小红军“骗”了3次。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课文,我想,大家对小红军与陈赓同志应该有所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老师思考了一个晚上还是弄不明白,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生:(齐答)好!师:(10分钟后)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老师刚才弄不明白的问题了吗?生1:陈赓明白了小红军说体力比自己强,还要与自己赛跑,说他要等同伴,说他的干粮多,都是假的,他在骗自己。师:你读书真认真,概括能力很强。生2:陈赓明白了小红军是活活累死、饿死的。生3:陈赓明白了小红军之所以要骗自己,…  相似文献   

4.
“骗”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骗”字,就词义来说属于贬义。它所表示的,是指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如骗子、骗术、骗局等。但是,在《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里,“骗”的含义却完全相反。它不仅表现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的关心,而且更显示了小红军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崇高...  相似文献   

5.
《倔强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6课)一文的命题,可谓巧妙、简练。该课文原为《马背上的小红军》,现改为《倔强的小红军》,与原题截然不同,其作用是: 一、提示人物性格课文主要叙述了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陈赓同志见到了一位掉队的小红军。陈赓同志要他骑马,和他同行,却被小红军说  相似文献   

6.
我今年10岁,而长征已走过70年的历程。长征中那一个个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故事是最吸引我的,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陈赓同志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前行时,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面黄肌瘦。当陈赓要让小红军骑马时,小红军却满不在乎地说,自己的体力比陈赓这个老同志强。接着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要同马比赛,并做出比赛的姿势。当陈赓同志想让小红军和自己一块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无可奈何的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红军,小红军却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不肯接受。当陈赓同…  相似文献   

7.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中“不对,我受骗了”(陈赓语)一句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笔。教学时,可扣紧一个“骗”字,指导小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一、分析“骗”的原因。 1.课文写谁“骗”?谁“受骗”2.“骗”陈赓同志的小红军是个怎样的孩子(“十一、二岁”说明年龄很小;“黄黄的小脸”是说十分消瘦、面无血色;“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这是个聪明伶俐、工于心计的机灵鬼。这里的描写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同时也为下文表现小红军的心灵之美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典型细节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艺术结晶。它往往含义深刻,给人启迪,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比如《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第八册19课)写陈赓同志在长征途中的茫茫草地里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这小鬼摆出副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居然“微徽一笑”,用一口四川话拒绝了——不骑陈赓的马,不要陈赓伴行,不吃陈赓的干粮!最后,这小红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来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专著《艺概》中强调指出 :文有文眼 ,题有题眼。眼乃神光所聚 ,观照全篇。《倔强的小红军》的题眼是“倔强” ,抓住这一题眼 ,引导学生理解全篇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一、解“倔强”的内涵课文从以下几方面描写了小红军的“倔强” :一是不肯骑马。在长征途中 ,小红军掉队了 ,两只脚穿着破草鞋 ,冻得又青又红。陈赓看在眼里 ,让他上马骑一会儿 ,可他硬是不肯 ,还装出要与陈赓赛跑的样子 ,多么倔强 !二是推辞同行。小鬼不肯骑马 ,“命令”他也不行 ,陈赓只好提出与之结伴同行。但对于陈赓的提议 ,小鬼仍然不肯接受 ,他借口…  相似文献   

11.
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语八册第19课),似觉课题不太准确。 (一)与课文内容不符合。这是一篇革命战争回忆录,讲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红军在过草地时宁愿掉队而死,也不拖累部队的感人故事。课文着重写了这位小红军如何不上马。如何把陈赓“骗”上马,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光荣牺牲的经过。他在知觉尚存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除了抓住描写小红军饥饿、疲惫的样子的句子和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 ,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之外 ,还设计了一个补白教学片段 ,让学生从想象中去理解、去补充。师 :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边读边想 ,你对小红军的处境有什么体会?生 :年龄小、饥饿、寒冷、疲惫。师 :陈赓要帮助小红军 ,小红军又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先走的?生 :当陈赓让马给小鬼骑时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并说体力比陈赓强。生 :当陈赓命令小鬼骑马时 ,小鬼倔强地说要和马比赛 ,并做出准备和马赛跑的姿势。生 :当陈赓要…  相似文献   

13.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根据本文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为:从对话中领会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进而体会到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为突破重点,可采用“以读为本、感悟探究”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15.
《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小战士形象,同时也表现了陈赓同志对小战士的深切关怀,反映出红军将士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舍己为人的革命深情。在教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围绕陈赓和小红军之间的“深情”,紧扣一个“悟”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悟“小”的倔强。“倔强”是题眼,要体会老小之间的深情,理解小红军的“倔强”是关键。在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要用问题强化“倔强”:  相似文献   

16.
《倔强的小红军》(详见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全文共15个自然段,各种教学参考书都分为如下三大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在什么情况下说起这件往事。第二段(第2~10自然段):讲陈赓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要他同走,却被小红军说服,只好自己上马先走了。第三段(第11~15自然段):讲陈赓走后仍不放心,回马救小红军的经过。其中第11自然段这样写  相似文献   

17.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着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照顾,后来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塑造了一个宁肯自己受苦挨饿,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连累别人的小红军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所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八册16课《倔强的小红军》,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细读课文重点段落的人物对话和叙述,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小红军的“倔强”,其表现就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之中。陈赓对小红军称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从“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 故事开头,陈赓“忽然看见前  相似文献   

19.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名言引领着我对语文课标的解读:语文教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学资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多维度地共享资源,完成建构的过程。本文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如文中描写小红军在饥饿和死亡面前,三次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本中《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在说到陈赓被小红军说服、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以后,有这样一段话,“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许多教师教到此处,为了引导学生读进去、想开去,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总要设问:陈赓为什么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在学生讨论之后,大多数教师往往依据教学参考书的说法进行这样的概括——“陈赓同志自从见到这个小鬼,就有担心他支持不了的感觉,一直放心不下”。笔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