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问。这期问,媒体到底做了些什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又要在杨父自杀之后“热炒”此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李卉 《青年记者》2009,(16):91-93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3.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4.
“民族性”(或日“国民性”)是什么?一个民族能否被概括出若干“性”来?如果能的话,这样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而非本质主义的?如果存在“民族性”的话,造成它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就业政策应该是融入经济概念的社会政策,所有单纯经济增长追求GDP的政策都应该寿终正寝”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转而改行灵活、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但形势依然严峻。那么政府还能做些什么,以应对这次减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14,(26):11-11
近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刊文披露:“近10年来,中国自杀率降低一半,达到世界最低水平之列。”这让一直以为中国自杀率居高不下且被低估的人们吃惊不已。而且,自杀率降低的原因被认为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这更让人无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加速了社会的异化了吗?  相似文献   

7.
2009年末,"被"当选为《南方周末》2009年度国语。"被自杀""被代表""被就业""被开心""被小康"……网友戏言,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时下,互联网不仅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网民发表观点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是什么保证了万科15年的持续增长和领跑? 是什么保证了万科每年30%以上的利润增长? 是什么保证了万科能够进入22个城市,同时稳健高效运作71个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锐 《新闻世界》2013,(1):39-40
西方传播学鼻祖之一的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传播?向谁传播?传播效果如何?”被认为是概括了传播学的全过程。我们从这五个“W”来分析传媒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中,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尔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酿代表人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卢梭,我们首先想到什么? 一个凭《论科学和艺术》踏足文坛的人,为《百科全书》撰稿,被当成“启蒙哲学家”阵营代表人物,居然一生批评科学和艺术助长人心的败坏?一个在文字里显出万般真诚和热忱的人,甚至写出与中世纪阿贝拉尔和爱洛伊丝相媲美的情书,居然与自己同时代的几乎所有文人(伏尔泰、狄德罗、休谟、格林姆)都翻了脸?  相似文献   

12.
新闻观察     
2008年,记者被抓事件频频发生,而“受贿罪”成为记者被抓时反复出现的罪名。记者频因涉嫌受贿被拘说明了什么?是否有必要立法禁止记者收取好处?请看“面对面”《“受贿罪”阴影下的记者被抓现象》。  相似文献   

13.
媒体"自杀报道"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还有什么比“自杀”更让人为之扼腕的呢?!生命是宝贵的,所以自杀是“非凡”的。而对于媒体来说,但凡“非凡”的事物都要纳入视野之内,因此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几乎没有一刻停止过。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003年9月10日  相似文献   

14.
1、What's the "fist custom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被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陈凡 《记者摇篮》2009,(5):44-44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命题已经成为媒体理论学者争论最为集中的话题。电视的命运真的会被外界的预言所言中,会被新兴的结合网络与电视媒体的“超级媒体”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何亮 《军事记者》2013,(4):62-63
“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已回响了数干年。而一个人的“自己”或者说“自我”到底是什么.至今仍为哲学家们众说纷纭——它是一个可被审视被认知的客体吗?可是审视它认知它的那个主体又是什么呢?而如果它本身就是一个主体.它又如何能够客观地或不偏不倚地看待自身呢?  相似文献   

17.
北京电视台7月8日在《透明度》栏目中所播的“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由是,新闻行业在“新闻报道失实”的词语中,又流行一个“新闻造假”。什么是新闻报道失实,什么又是新闻造假呢?它们究竟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安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有上至国家的重视下至国产品牌的自强,方能让信息安全的“争”途变坦途“银行业务系统、证券交易系统、通信网管系统、电力调度系统等一旦出现停顿,会发生什么?”全国人大代表孙丕恕的轻轻一问,却让会场里的两会代表们心头一颤,相顾无言。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人艺”就代表着中国话剧。一个在名称上理应更适合代言中国话剧的演出团队似乎被人忽略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成立不到3年。目前尚没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剧场。这样的话剧院能给话剧演出市场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