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家长担心他被人欺负,于是有些家长就教给孩子“小朋友欺负你,就告诉老师”之类的话。也有的孩子不用家长教,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去告诉老师。孩子爱告状,那他通常会向老师说什么呢?1“.老师,××打我了。”2“.老师,××不和我玩。”3“.老师,××说话了。”老师,××不听话。”4“.老师,××打小朋友了。”我们可以从孩子说的话看出,发生的都是些小事,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这些小事,孩子也需要处理,也需要应付。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处理这些小事得当的话,可以为其长大后处理大事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家长别小看了孩子处理…  相似文献   

2.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3.
“老师,吕哲又打我了”“老师,杨震拖玩具了”,类似这样的告状,我们老师经常遇到,那么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告状呢?幼儿的告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xx打我了”“xx抢我的玩具了”,另一种是“xx和xx打架了”“xx抢xx的玩具了”。第一种情况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己又无力制止时,孩子就向老师求援,老师应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引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给一个好气:“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因为这正反映了幼儿把同伴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  相似文献   

4.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5.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的幼儿教师工作中,常常听到孩子向家长告状:“他打我。”“他骂我。”“他不和我玩,还抢我的小手帕。”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明道理,教育他待人谦让随和,与小朋友搞好关系;有的家长则是无表示,不敢去正视这一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的不计较和谦让责怪为无能,甚至对孩子教唆说:“他打你,你不能打他吗”孩子在园受欺侮,家长应怎样正确对待呢我认为,首先,年轻父母对这种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在园打闹、吵嘴是一个普遍现象。你看,刚刚还在吵吵打打的小朋友,眨眼之间又会高高兴兴地玩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幼儿游戏…  相似文献   

7.
相信每个老师都曾遇到过这类事情:上课时,所有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讲,却有一个幼儿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某某踢了我一脚”;游戏时,时不时有幼儿说这个小朋友不乖或那个小朋友又在哭等,让教师觉得焦燥万分却又不能忽视,每每为处理这些小事而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现象,“告状”的目的和动机很多,有的是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有的是检举他人,希望成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  相似文献   

8.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9.
女儿变了     
女儿叫索南卓玛,长得活泼可爱。因为我在幼儿园上班,所以她早在上托儿所时就有了一种优越感。每次送她上托儿所,她总是昂着头,挺着胸,那神气不亚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她还时常向我告状:“妈妈,××小朋友打了我一下,××小朋友骂我是笨蛋。”渐渐地,我发现女儿很霸道,她不让小朋友玩托儿所里的玩具,说:“我妈妈是老师,这些都是我妈妈的,只有我能玩。”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下决心要纠正孩子的坏毛病。有一次,我给她讲《灰姑娘》的故事,讲到灰姑娘被后母和后母的两个女儿毒打,还不让吃饭不让玩时,女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给孩子们调座位。当我调了几个小朋友的座位后,孙××小朋友对我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也调调座位呢?”我问:“为什么呀?”她用略带渴求的口吻说:“我想和小朋友们挨着坐。”孙××是我班比较调皮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她的状。因此,我们就把她...  相似文献   

11.
划船     
离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的家长还未来接,孩子们很焦急,为稳定他们的情绪,我说:“小朋友,今天老师划船送你们回家。”小朋友们一听,高兴极了。于是我当船夫,让小朋友们有次序地上了“船”,我边划边唱起了《划船歌》。歌声一起,小朋友们都跟着唱了起来,而且还做出划船的动作:划船呀,划船呀,我们大家用力划船呀,划过小桥,绕过鱼塘,到了你的家呀……如发现哪个小朋友的家长来了,我就说:“××小朋友,你家码头到了,请安金上岸。”就这样,孩子们不安的情绪被有趣的游戏取代了,直至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  相似文献   

12.
当孩子在幼儿园发生意外伤害,如磕碰、摔伤时,有些家长会不依不饶地找到园长理论一番。如何既有效地做好家长工作,同时又教育教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心,改进工作,也是摆在我们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件事。 一次,大班的一位老师组织幼儿户外活动,x小朋友在玩跳绳,Y小朋友正巧踩到x小朋友的跳绳上,X小朋友一收绳子,Y小朋友一不小心摔倒在地,磕破了下颌,伤口有些渗血。老师马上带Y小朋友到保健室,经保健医检查处理后,送回到班上。晚上,Y小朋友的爷爷来接他,同班的另一位老师向家长讲明了情况,并道了歉。同时,x小朋友家长知道此事后,也一再说“对不起”,并表示要带Y小朋友到医院看一看。老师原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第二天早晨,Y小朋友的妈妈来到  相似文献   

13.
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做家长的免不了要批评孩子。下面的场面常有: 小强常和小朋友打架,上门告状的不断,母亲训斥道:“你呀,跟你爸一样,天生是个火爆性子。” 小娟的玩具常乱放,弄得满房间都是,奶奶就唠叨着:“这孩子,跟你爸一样。”  相似文献   

14.
我一向是不喜欢“小告状”的,总认为他们是些“多嘴多舌的是非篓子”。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小告状"的看法有了截然的变化。一天下午,正是家长接孩子离园的时刻,我正和家长交谈.一个色火火的声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幼儿,他们爱动手打人、爱抢别人玩具、没礼貌,被家长和教师统称为“不听话”的孩子,在小朋友眼里是“不受欢迎”的小伙伴。针对这种个性强、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呢?一、针对幼儿具体表现分析“不听话”的原因每个“不听话”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认为自己做的都对,没有必要听家长的;有的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太娇气,总爱找家长告状;还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待不同的问  相似文献   

16.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17.
姜兰 《幼儿教育》2003,(9):42-42
“老师,马西农在图书区大声嚷嚷,我们没法看书了。”“老师,有几个小朋友在厕所里怪叫”……随着孩子告状次数增加,我感到班上的孩子在声音控制方面还缺乏意识。于是,我想以此为契机,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相关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事例——放学了,家长都来接自己的孩子。明明的爸爸一进教室,小朋友就把他团团围住,并七嘴八舌地告起状来:“明明今天打我了”,“明明今天把我推倒在地上”,“明明把我的玩具扔破了”,爸爸一把拉过明明……父母不当的话——“你怎么又打小朋友,这么不听话!你看,这么多小朋友告状,看爸爸回去怎么揍你,把你关到小房间去!”《纲要》链接——儿童攻击性行为是由于同伴交往方式不当而产生的。社会目标领域指出,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各种形式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民主、平等、公正、协商等社会品质的发展。老师…  相似文献   

19.
案例描述案例一:刚接手了一个新的小班,就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引来了孩子的哭闹,更有家长的埋怨,甚至家长间的争吵。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能一个个地把孩子找来,进行类似团结友爱的教育,并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别人打你了,你也会很疼的。虽然孩子当面承认了错误,但一转眼,类似的毛病又会在他们身上重现。有一回,我发现两个小朋友又打在一起了,就在一边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原来是在模仿武打片中的动作。为此,我专门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来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用爱守护     
“老师,我们班今天扣分了。×××没戴校牌和小黄帽。”我一进教室就听到班上的学生向我“告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