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早在1981年,许渊冲先生就提出文学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后来,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结合他先前提出的“三之”说,提出了“优势竞赛论”。本文将结合培根Of Studies(《论读书》)由曹明伦和王佐良先生所作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拟证明译者在文学翻译总是一种发挥译语的优势与原文的“竞赛”。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优势竞赛论”引起翻译界广泛的争议。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审视优势竞赛论,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旨趣:都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都主张译者要顺应翻译生态环境;都认为翻译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适应并作出选择的过程,所遵循的法煲lj都是适者生存。  相似文献   

3.
王利利 《海外英语》2020,(8):32-33,46
好的翻译是对译语的优化,即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的过程中,不注重于求同,而在于求异.不拘泥于原文,而是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对译文进行优化,使原文本在另一文化中得以"再生".就英译汉而言,作为译入语的汉语,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译者充分发挥汉语优势,对译文进行优化,可以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且更加具有赏心悦目的美学效果.本文简要论述了许渊冲的优化论.其次主要通过实例探讨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的优化论,发挥汉语优势,寻求最佳译文.最后笔者主张译者应把握好优化论的"度",否则物极必反.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库的翻译原型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原型论打破了传统的二元思维,跳出了翻译中"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等之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现今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元理论的层面上,据此,按照奈达的文化分类基准,建立小型双语平行数据库,用翔实的语料证明翻译原型论的可行性,证明《易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译者朝译语理想原型不断靠近、抽象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有意"不忠"的顺应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中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6-120
传统译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这种译论把翻译看作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语际转化过程。但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文往往是不“忠实”或不“等值”于原文的。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这些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有意“不忠”的原因。因此,翻译中有意“不忠”有别于“胡译”、“乱译”,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疆域,译者——译语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文章拟从传统的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翻译观的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文化身份的嬗变进行理性思考,阐明译者如何从传统译论中的"隐形人"、"奴仆"、"画家"成为当代译论中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吞噬者"等等。  相似文献   

7.
宋扬 《考试周刊》2010,(18):37-38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通过对奈达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比较,我们应相互取长补短,以促进翻译事业与译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姚丽梅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54-58,84
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动画片幽默字幕翻译的是动态选择过程,译者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顺应译语观众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因素和物理世界因素等交际语境,以及译语的词汇、句子和语言风格等语言语境,有效地使译语观众得到与原语观众同样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针对《今日中国》一篇软新闻《到南通——听罢江声听海声》两篇英译文的对比分析。作者选取"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作者从译者进行适应选择的各个纬度对原文和译文及其两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于软新闻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在其一生中通过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提出了他独有的文学翻译理论,这是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性、主体性的体现.本文就许渊冲翻译思想中的“优势论”和“竞赛论”探讨他在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青年学者赵联斌首次提出来的翻译理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以"模拟"为翻译的本质特征,以译语文本的读者需求为目的导向,将"适合"与"忠实"作为译者行为的模拟标准。如果译者能紧紧围绕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去进行翻译,那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译语文本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  相似文献   

12.
功能对等论是西方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许渊冲在他数十年的翻译研究中总结出中国的系列翻译理论,本文主要对功能对等论和许的优势竞赛论进行比较,总结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张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3-125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科翻译教学中,学生的双重主体性表现在,一方面他们是翻译实践的主体,是译者,另一方面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传统译论中,无译者主体性可言,也就无学生的主体性可言;在后结构主义译论条件下,译者获得了主体性,学生也相应地拥有了主体性。学生是翻译教学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造性与问题意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周娟丽 《考试周刊》2011,(51):20-21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要顺应于语境,翻译活动尤其如此,译者要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相关的语境因素,译者本身的因素也构成了译者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对比,顺应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翻译时策略和词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忠实"与"叛逆"两种翻译行为探讨译者地位的变化。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忠实于译文读者,而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则给了译者创造性和叛逆性的空间。文章使用的"叛逆性忠实"这一观点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承认译者的叛逆性,承认译文中译者身影的客观存在,又承认忠实原则是贯彻翻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翻译活动中不能忽略译者的地位,也不能夸大译者的地位。"叛逆性"归根结底是为了"忠实"原则。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浅析国内学者对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竞赛论”的相关研究,旨在探本求源,对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竞赛论”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许先生“竞赛论”具有优势论的竞赛手段,三维度的竞赛对象以及多元化的竞赛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该文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创造性叛逆将使译者主体性无限彰显,原作意义无限撒播的批评性思考,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所包含的两个重要前提,即描述性原则的指导和规范的制约;并在切斯特曼规范理论的关照下,详尽阐释了译语社会文化制约力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层层牵制。文章指出,文学翻译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叛逆,但并非什么样的创造性叛逆都能被称作翻译。规范正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维度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