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接受美学侧重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因此凸显了读者主体性对实现文学作品历史本质的重要性。将接受美学用于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散文《匆匆》两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关注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善对散文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翻译实践(经营好一生中的三天)为例,探讨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通过分析现代散文的特点提出了散文翻译应该遵循的美学原则,也就是力求在散文翻译实践中做到译文和原文文本在形式美、内容美、风格美、简约美、音响美、修辞美、模糊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借助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再现理论审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以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为例,启发译者应将传统翻译技巧与美学审美相结合,实现英译旅游文本的文化之美、精简之美和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4.
绘本文学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审美功能,所以绘本翻译中审美信息的再现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手段。绘本翻译中审美再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图文视觉的形式之美、图文共建的和谐之美和文本主题的内涵之美。而这三个层面的审美再现都归结于绘本文学的图文交互性这一本质特性,所以绘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文字的转换,而要仔细研读原文本中的图文关系,通过解析绘本中图文共同构建的美学框架,再结合儿童读者的审美心理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审美信息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和谐说"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观念为基础,并结合系统论、对话理论和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追求译作的整体的"和谐"美。本文结合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通过比较《名利场》两种译本对文学翻译中的和谐美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散文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里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散文的翻译研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自然应该受到重视。近百年来,我国翻译界很重视小说和诗歌的翻译研究,研究散文翻译的成果相对较少。在现有散文翻译研究成果中,对散文蕴含的美学元素的挖掘还不够。传达散文的"美"是散文翻译中非常重要,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为文本,从语音美、词语美、句法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五个层面,诠释散文翻译中美的再现。本文旨在为散文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上,还应将原文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拟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学翻译中审美与创造美过程的影响,以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8,(64):96-97
散文即"美文",这是人们的共识。准确再现散文之美,是散文翻译工作的最终目的。若要达成此目的,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一是,准确再现散文之意;二是,恰当保存散文之形;三是,消除文化隔阂,拉近距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两种英译文本的评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出翻译美学。  相似文献   

10.
散文语言精练,音韵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如何再现散文的美学效果是译者的一大挑战。基于翻译美学理论,本文分析了散文《白马湖之冬》的译文如何在语音、词汇、句段三方面再现了原文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渐》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美感得到中国文学界和读者群的青睐。而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所译散文受到译界推崇。本文拟运用刘宓庆、毛荣贵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韵律、字词、句子、意境四个层面对张培基英译的《渐》进行审美重构,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渐》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从而为散文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从词源学的角度入手,考察了作为体名称之一的散的来历。它最早应用于唐代的佛经翻译中,指的是相对于偈颂而言的一种佛经体。这种体与中土的散有相通之处,故而后来才用以指称与诗相对的另类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自建的当代散文翻译平行语料库和当代汉语原创散文参照语料库,探讨当代散文翻译句法操作规范。通过分析语料的各种句法特征,从而重构相应的操作规范。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研究,宏观方面主要研究语句对应、句长;微观方面主要研究、形合与意合、代词、语序、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4.
考察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与企业文化的各种现象,比较家族文化在泉州、台湾家族企业中的表现形态,探讨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家族文化的深层关系,研究家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规律,探索、展望泉、台两地家族企业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5.
散文诗作为一种新文体因符合现代性的心理诉求和审美精神率先在法国创立并在欧美文坛传播与接受。随着中西的文化碰撞及现代生活经验的普及,这股文体解放的浪潮也助力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外来散文诗的译介与推广不仅为中国文人提供新鲜活泼的样式范本,更带来自由的文学精神,合力在中国文坛掀起诗体革命、文体解放、思想自由的高潮,为中国散文诗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思想外援。  相似文献   

16.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散文的风格体现在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原文语言形式中的独特的风格印记,以合乎译入语语义结构的句法尽可能将原文的风格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自建的由100 篇英文散文及其汉语译文组成的平行语料库和由100 篇当代原创汉语散文组成的参照语料库及当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探讨当代散文翻译规范。研究发现,在具体词语使用上,译者采取的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传统化期待规范趋向,在句子、段落、篇章等结构形式上,译者采取的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陌生化期待规范趋向。另外,研究还发现译文的确是“第三符码”,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主要翻译单位是句子。  相似文献   

18.
逻辑连接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汉英篇章使用的连接词不同,汉语以隐性连接为主,英语呈显性。翻译中处理显隐性翻译的转换是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对比汉英散文中逻辑连接的基础上,对其在汉英翻译中的隐性向显性的转换进行了分析思考,考察实际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突凸显了“翻译的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散文译介对中国散文现代性转型的作用,应着眼于翻译话语的差异性,首先,关注翻译者所采纳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其次,翻译散文的“理论旅行”,又为特定的历史语境所制约,出现不可避免的误读、篡改和挪用;第三,从“归化”的翻译策略看,着重探讨国外与国内不同语境下,构成中国现代散文“现代性”转型的关键要素;第四,关注散文大家族内部的分化与独立。各种散文的文类并非壁垒森严、互不关联,而是互竞互补,滋长繁盛,共同演绎着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群星璀璨的夜空。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散文属于文学文体。它被看成是一种介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的文学形式,也被看作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物言志,形散神聚”,因而在散文翻译时应辨证的处理好信与顺的关系,力求做到译文既神似又形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