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受互联网技术影响,我国出版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为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发展数字出版新业务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设立独立机构,重构价值网络,建构适合新业务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郭曲红 《大观周刊》2011,(45):37-37
“三网融合”时代的来临对传统广告提出了挑战,后现代广告在符合消费社会文化和受众理念的情况下孕育而生。但后现代广告自身却存在着缺陷,破坏性创新恰洽从传播学领域内的延伸意义中,为后现代广告找到了一条和谐的、可持续的破坏性创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媒体生态格局的不断演进,"内容为王"的理念开始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被逐渐解构.本文旨在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视角出发,从资源、流程和价值观等角度分析传统媒体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因,探讨了电视媒体行业中视频网站自制剧对传统电视剧的影响,对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理念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王亮 《编辑之友》2017,(10):34-37,67
互联网时代,破坏性创新对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但媒体在启动破坏性创新时较为被动.文章先分析媒体难以有效启动破坏性创新的原因,然后提出组建独立性较强的自主团队——臭鼬工厂,来加速媒体推出破坏性创新产品,并分析臭鼬工厂的组织结构和运营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Web挖掘的相关方法研究并测度突发事件主题的破坏性。首先对突发事件主题、主题破坏性、破坏特征的维度进行了定义,并构建破坏词数据库,对突发事件主题破坏指数的测度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分别给出单条Web文档和突发事件主题的破坏指数测度方法;最后针对乌鲁木齐7·5打砸事件、非典事件以及汶川地震事件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和事件自身表现的破坏程度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6.
破坏性创新也称破坏式创新,由美国哈佛大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企业未能保持领先地位的最重要原因,因为这些企业倾听了消费者的意见、积极投资了新技术的研发,以期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但这些企业将投资资本系统地分配了能够带来最佳效益的创新领域,因此它们都失去其市场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思潮之一,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指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反传统、反权威、强调个性与非理性的浪潮。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否定性、去中心化、破坏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碎片化、拼贴、复制、解构、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普及应用,人类的生活与计算机息息相关,网络的迅猛发展更为信息的沟通打下结实的基础。但在人类享受到信息高度便捷的好处时,计算机病毒也接踵而至,它所带来的破坏性让人防不胜防,它所带来的损失让人叫苦不迭。本文粗浅分析计算机病毒的由来、特点、破坏方式、防范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学创新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信息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图书馆理论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在新的环境下,需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本文通过对理论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及正确处理创新与应用研究关系的分析,提出了要树立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和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和传统时代相比,信息时代的网络政治谣言,其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针对如何防控网络政治谣言,减少其风险性,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诸多有效性建议。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增强受众对政治谣言的免疫力。传播学者麦奎尔的防疫论为增强受众对网络政治谣言的免疫力提供了创新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方知名纸媒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不少业内人士感觉"纸媒的冬天"确已来临,也许克里斯滕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能够予以启迪,使得单纯拘泥于报纸的纯粹信息传播模式或许会被取代,而二维码为传统纸媒提供了移动互联网化的羽翼,通过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信息传播让传统纸媒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书店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破坏性创新战略,从图书销售的边缘地带,一举超越实体书店.本文通过对破坏性创新和大数据对图书销售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未来图书销售市场,书店和出版社要采取的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13.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作者通过理论努力与实践探索,既弥补了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不足,也对长期以来制约翻译发展的译者行为进行了有益的改造与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既完善了翻译者的自身人格,也融通了文化,锤炼了翻译艺术,回归了传统的文化视角.本文通过探讨翻译行为批评的基本观点,为有效破解我国翻译创新发展的困局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校对理论研究七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奇 《出版科学》2002,1(Z1):40-45,39
校对理论研究不是从理论体系入手,而是以校对功能为切入点,进而研究校对主体价值、校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校对学理论框架.在出版业进入电与磁时代的新形势下,校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理论研究必须与时俱进,惟其如此,方能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15.
校对理论研究七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奇 《出版科学》2002,(3):40-45,39
校对理论研究不是从理论体系入手,而是以校对功能为切入点,进而研究校对主体价值、校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校对学理论框架。在出版业进入电与磁时代的新形势下,校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理论研究必须与时俱进,惟其如此,方能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16.
姜薇薇 《大观周刊》2011,(13):35-36
接受理论在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理论改变了传统作家与作品的模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于作品的审视,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促进了文学的演进。本文将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接受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将接受理论很好的融合和应用于基础教育之中来展开探讨。接受理论从受众出发,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情况。将它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它能够改进教育教学传统的死板方式,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本质上是新的技术平权,对文化产业带来破坏性创新,其主要通过新思维、新用户、新应用、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等影响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2,(3)
开国大典广播实况转播超越了电视现场直播作为媒介事件的预设前提,但具有媒介事件的其他典型特征和社会功能,主要属于庆贺新政府成立的“加冕”脚本。西方学界对媒介事件理论的突破和超越主要体现在从“仪式性”向“破坏性”的转变,但破坏性事件并没有完全取代仪式性事件,二者为并存关系。鉴于事件与新媒体之间呈现的新的互构关系,国内学界赋予媒介事件理论以媒介抗争等新内涵。媒介事件理论是电视媒介文化的产物,在全球数字媒介文化环境下,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因为社会生活离不开仪式,仪式性媒介事件和传统意义的国家级媒介事件依然存在,同时,媒介事件部分特性和功能发生了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9.
当维基百科开始侵蚀大英百科的版图,当谷歌开始代替参考书大全,当魔兽世界开始将大型科幻小说视觉化,数字时代对于传统出版的挑战已经不言而喻.破坏性的新技术必然要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的分析,破坏性技术是不被现有的主流客户和企业所看好,然而能够通过不断改进成长为主流技术的新一代技术.对于现有企业,破坏性技术的危险性在于,即使能够拥有和发展这一技术,却由于企业已有资源和能力的局限而无法发展这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于淼 《中国博物馆》2015,(2):97-102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以当前社会文化发展方针为指针,结合湖北省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对博物馆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创新的现状进描述、对创新方法与实践路径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