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毋庸置疑,抚养、教育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显而易见,这里的家长不仅包括母亲,还应包括父亲“。父母亲是天然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在俄罗斯,教育孩子的重担却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更确切地讲,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父亲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被漠视、淡化甚或遗忘了。如果家长教育孩子不成功,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首先是母亲。可父亲的失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难道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意义与方法吗?这确实是早期教育中令人兴奋的话题。如果你来俄罗斯,只要在实际中留意观察,或是在日常生…  相似文献   

2.
冯永刚 《中国德育》2007,2(1):93-94
在俄罗斯,母亲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如果家长教育孩子不成功,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首先是母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是俄罗斯早期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郑黎晖 《家庭教育》2008,(12):14-14
似乎每位做家长的,都会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 “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啊?”如果孩子追问一句,家长的回答就会五花八门。 有的家长会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门口收垃圾的一样受苦。”这类家长显然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问一位母亲或父亲,“生活中摆在第一位的是什么?”你最可能得到的回答是“孩子的教育”。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才竞争的残酷激烈,使现代家长们意识到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材的重要作用。但是,家长是否了解自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生态环境呢?1998年底,深圳某教育课题组在对近1500名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孩子的教育在家庭的各项决策中处于优先地位;家庭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你看到了孩子的成绩,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如果成绩不理想,说孩子笨,那么你是一个笨家长:如果成绩优秀,表扬孩子聪明,那么你不是一个聪明的家长;如果由于成绩差而责骂孩子,那么你就不配做家长;如果因为成绩出色而给钱和物,那就更加不明智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家长是主要实施者。从狭义上讲,家长主要是指父亲和母亲,其中父亲应负主要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强调的就是父亲在家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孩子的素质是从哪里来的?在家庭教育中,一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先天素质,二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素质。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言行,尤其以父亲的影响最为重要。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说明父亲的影响之大甚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既然如此,为父者就应该谨言慎行,因为孩子的气质、品格是在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小孩子自从来到人世间就依偎在…  相似文献   

8.
所谓“反比”,即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以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应该说,适量地运用“反比”不是不行的。但如果用得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因为事实上“过量”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应引起警觉。有些家长在传媒上看到同龄孩子的优秀事迹,特别是介绍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杰出的才华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是你的同龄人,可他已经这么优秀了,而你呢,我看你连他的一半都没有。”或者这样说:“你瞧,人家的条件那么差,可学习这样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不知道要比他好多少,可学习却一团糟,不知道你都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近日,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专家提出:成人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看到张华韵同志《培养耐心》一文,感到这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不断思考、总结,悟出耐心的可贵,这是很难得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出于文中妻子所说的“儿子还小,你个大人也跟着火什么?”的克制和宽容,这耐心就缺少正确的基础和持久性。实际上,对孩子不任意发火,主要应基于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尊重人格,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可能更合适些。联系文中父亲教孩子背古诗的态度和情境,笔者想就父母的角色定位及如何教孩子背诵古诗这两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首…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08,(6):11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孩子讲话做事的神态、口吻。与大人一样,跟他们讲话,就像是对着一个小大人。孩子常常对父母说“你伤了我的感情。”“我非常生气。”“我不会这样做,因为”“你们为什么会……?”“我觉得……”他们称呼父母,有时用名字,如约翰、玛莉妞、彼德等等。在与美国家庭的交往中,我发现美国父母本身,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相当关注。那么美国父母是从哪些方面启蒙孩子的呢? 理解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常常听到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内涵。如果孩子问父亲“爸爸,你可以陪我玩一玩吗?”如果父亲说“不行,你怎么这…  相似文献   

13.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玛丽总是主动地完成任务,而且记住按时刷牙,可是她的弟弟鲍勃却常常需要父母提醒。有一次,母亲对鲍勃说:“孩子,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姐姐那样听话懂事呢?”教育专家认为,进行这种比较只能增加本能的敌对情绪。如果孩子被不恰当的对比,他就很有可能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怨恨不满,有的甚至还会耿耿于怀。作为家长,切忌笼统的比较,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某种不良行为上。要经常提醒孩子,好习惯对自己的进步很有帮助,应该努力去培养。“你怎么这样不懂事?”你带着7岁的女儿…  相似文献   

14.
镜头一母子游世界公园。孩子指一建筑物:“真棒!……”母亲:“那得有知识才能设计得出来,你行吗?”孩子游兴大减。镜头二孩子在听录音机,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您听,唱得多好?”母亲:“你就知道追星,功课做了吗?”镜头三一家人看电视,火箭起飞。孩子:“我将来要当宇航员!”父亲:“你那学习成绩,也就配蹬三轮!”孩子大扫兴。孩子(自言自语):您瞧见没有,我无论说什么,我爸妈都能拉到学习上去,我算服了!用这种方法启发人学习,就是成年人也会厌烦的,何况孩子?这是最笨拙的家庭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在培育孩子的逆反心…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10):49-50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大人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理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一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6.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与父母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家长行动的指南。对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父亲和母亲两者在子女的教育中“争权夺势”;父亲或母亲一方淡出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方来教育孩子等等,  相似文献   

17.
刘艳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孩子属于谁?当向我们的家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不然,孩子还属于谁?”在我国,父母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会忙着帮孩子解决这个,处理那个,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如果我们问美国家长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于是美国的家长会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18.
常常见到一些家长在遇到孩子偏食、不尊重老人、提出无理要求等情况时,就以“告诉你的老师”这样的话去恫吓孩子。这种做法,实在是有害无益的。首先,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削弱家庭教育的作用。每个家长都应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任务,而不应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如果家长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可能出现的“七大忌语”。居高临下——如“你不该这么做”、“我在你这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有家长在孩子刚入园进会对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比较弱,我很担心他在幼儿园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在接送时间发现孩子脸上被抓破时,有的家长马上会问:“今天谁欺负你了,把你脸都抓破了?”有的家长甚至会说:“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就去告诉老师,或者打回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